-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版

擦亮“金字招牌” 打造“无废城市”


废旧轮胎、废渣、废旧电路板、废旧电池……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固体废物产生量快速增长。然而,固体废物并非“毫无价值”,而是“放错位置的资源”。
去年,生态环境部发布“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黄石市成功入选。作为黄石的中心城区,我区依托长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深耕循环经济产业,不断擦亮国家级大宗固废基地金字招牌,为黄石建设“无废城市”贡献主担当。
★
废旧资源在这里吃干榨尽

走进中化学大江环科有限公司的厂房内,巨大的研磨机正在高速运转。经过反复研磨的矿渣经过一道道工序,将提取出金、银、铅、锌等有价金属。靠着自有研发的核心技术,这家固废、危废处置企业每年都实现着利润的大幅增长。

“铜冶炼的废渣以前都是井下充填或者露天堆存,浪费资源,里面含有的重金属还会污染环境。”中化学大江环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邓红飞介绍,他们公司专门针对铜冶炼的废渣进行回收利用,每年可处理铜冶炼炉渣120万吨、危废7万吨,回收铜金属2万吨,产出七水硫酸锌2.5万吨,水泥生料90万吨。
随着中化学大江环科建成国内第一家铜冶炼弃渣资源化全回收选矿生产线,实现年处置尾矿砂118万吨且无终极废物排放,年可产铜精矿10万吨,相当于2座国内大型矿山采矿水平。企业自主研发的湿法回收技术,多种金属回收率达到90%以上,既创造效益,又极大地降低了环境风险。
近年来,在中化学大江环科、光大环保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区发挥循环经济产业园绿色“磁场效应”,吸引荆冶湘、绿邦、长投、博益环保、迈泰金刚石等一大批循环经济项目纷至沓来。目前园区入驻企业达18家,其中投产8家,在建10家,园区格局不断拉开,占地面积达2040亩的专业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实现“项目满园”,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长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已拥有“全国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两块金字招牌,循环经济产值突破100亿元。
★
循环经济形成完整产业闭环

今年7月,光大环保与武汉一金属制品公司签订危废处置合同,预计处置150吨危废。8月,同多家企业签署危险废物委托处置合同,预计处置近300吨危废。
在长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变废为宝”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长投五行固废处置(黄石)有限责任公司熔炼车间里,一块块废铝原料经过熔炼、浇铸、冷却等生产环节,最终加工为工业铝锭。长投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回收利用项目,是长江产业集团湖北生态环保有限公司打造的华中地区最大铝灰安全处置与综合利用项目。
迈泰废旧金刚石回收利用项目预计可实现年无害化处理金刚石废刀头5000吨,可综合回收人造金刚石6亿克拉,年生产金刚石2亿克拉、铜锡合金粉720吨、海锦铜180吨、氯化亚铁和聚合氯化铁5-6万吨。
黄石楚鑫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仓库,堆满了PCB(印刷电路板)的废边框、边角料。公司将这些边角料多次破碎,提炼铜粉,供给大冶有色等冶炼企业作为原料,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
医疗针管、废油渣、农药残渣等,只要进入光大(黄石)静脉产业园,经过焚烧、填埋、资源化处理生产线,就会长眠基坑中,再不会造成污染。
废渣、废气、废液、废旧电路板……传统意义上的废物正在长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点石成金”。



“46个大类的工业危废物,园区企业能处理42个大类。”长乐山工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内产业主要涉及冶金渣资源利用、废钢铁资源化利用、废催化剂回收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利用、废旧线路板、废金刚石刀头及其他危固废资源利用等方面,资源循环利用门类多、处置水平高,与武汉都市圈及苏鲁粤豫皖等工业大省产业链、供应链匹配度较强。
咬定青山不放松。近年来,我区瞄准循环经济产业不动摇,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已经形成循环经济完整产业闭环。
★
垃圾分类全面铺开

工业固废吃干榨尽,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也在下陆得到落地生根。

去年7月1日,《黄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全链条体系。出台宣传方案,创新宣传方式,力争建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无废载体,引导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让“无废理念”深入人心。
作为中心城区,我区率先行动,完善垃圾分类设施。今年上半年,先后投入13.2万元购买四分类垃圾桶共600余个,发放至各街道(园区)、社区。推进社区垃圾分类试点。已将大塘社区、石榴园社区成功申报为省“垃圾分类示范社区”,累计完成铜花社区、大塘社区、青龙山社区等22座垃圾分类亭、3座垃圾分类屋。引进企业推行垃圾分类。“爱回收”企业积极免费在辖区内铺设了133台智能回收机,今年新增铺设7台智能回收机,共计回收可回收物1532吨。

一年多来,我区厚植“全域无废”良好风尚,先后进学校、社区、企业宣讲“无废城市”,形成覆盖全面、辐射广泛的立体宣教格局。累计开展各类垃圾分类培训、宣传活动12场,发放宣传海报和指导手册5000余份,引导市民群众牢固树立垃圾分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