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版
【媒体解读】下陆区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回答记者问

发布人

汪   勇 下陆区委副书记、区长

江洪涛 下陆区民政局局长

张亚权 下陆区教育局局长

张永胜 下陆区区建设局局长

皮宏炜 下陆区科经局副局长

袁天驰 下陆区发改局副局长

主持人

张志超  黄石市委网信办副主任

加快产业转型 提升城市功能

奋力建设武汉都市圈核心城市首善之区

汪勇 下陆区委副书记、区长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

我是下陆区政府区长汪勇,非常高兴向大家介绍下陆区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首先,我谨代表中共下陆区委、下陆区人民政府向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下陆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即将过去的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政治之年,是深入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全区负重奋进、承压前行的攻坚之年。一年来,我们顶住经济持续下行、财政增收困难等超预期因素带来的压力,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扎实做好“两稳一保”工作,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民生改善、平安稳定等方面付出了艰苦努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区经济运行保持稳步增长、量质齐升、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向全区人民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

初步预计,202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30亿元左右,增长6.2%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20亿元左右,增长11%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6.2亿元左右,增长2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1.3亿元左右,增长3.1%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1亿元左右,可比基本持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主要经济指标总体保持平稳增长,稳住经济大盘成效明显。

一年来,我们凝心聚力调结构、促转型,产业体系加速重构。支柱产业集聚发展。铜冶炼及深加工产业集群再次获评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依托华中铜业等龙头企业,先后已有友和铜业及淮源电池材料、伟凯电子、益邦电子3家极耳企业注册落户,实现铜产业链极耳材料项目零的突破,目前已签约项目14个,入驻投产12家;循环经济产业园已落地项目15个,建成投产8家。1-11月全区累计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553亿元,全年有望突破6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5%,进度全市第一。新兴产业培优育强。朗天药物研发中心等新兴产业竣工投产,智能激光切割设备生产项目等高端制造产业相继竣工,引导加柯环保、万邦电机入驻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全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华中铜业、新兴管业入选湖北省绿色制造名单,人本轴承、中城自动化、朗天药业获评湖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依托团城山万达广场、居然之家等商业综合体,全区现有首进鄂东南品牌44家、首进黄石品牌94家,大屋湾特色风情街成为团城山片区“夜经济”网红打卡地。大型连锁酒店、生鲜商超、金融网点等项目扎堆落户,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4061户,其中企业类市场主体新增1080户。平台载体加速搭建。临空跨境电商产业园项目一期核心区完成商业引导区和仓储物流区运营主体签约工作,道路、仓储和综合服务大楼加速建设。新型绿色智能表面处理产业园项目顺利签约,明年一季度将实现项目开工建设。磁湖西临空高端商务产业园项目明确意向合作单位,完成项目规划概念设计方案和一级开发实施方案。东方山全域旅游发展实现新突破,东昌阁实现转型对外开放,东方山广场高质量建成,游客中心实现下移,旅游道路刷黑升级,东方古道全线提档,揽胜宾馆向高端民宿转型改造全面启动。龙翔科技产业园、磁湖汇双循环产业园、肖铺新经济产业园等新经济新业态持续健康发展,入驻企业155家。

一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扩投资、稳增长,发展动力更加强劲。招大引强再结硕果。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6个,新注册亿元以上项目15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2个,新投产亿元以上项目9个,实际到位内资80亿元,实际到位外资1000万美元,招商引资主要指标提前超额完成市定目标任务。项目建设蹄疾步稳。全区累计新开工和新竣工项目达到85个,累计入库五千万以上项目46个。全年参加省集中开工项目54个,开工率及入库率在全市处于领先位置。对上争取成果丰硕。新添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全省首批承接铜产业转移示范区、全省第二批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试点县市区等11项“金字”招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基地项目成功争取4.2亿元国家债券资金,老旧小区改造成功获批6700万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等。全年累计争取政策试点20项,争取资金超16亿元。

一年来,我们精准发力抓改革、求突破,市场活力加快释放。科技创新赋能增效。全年共实施技改项目17个,其中新开工11个,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4.1亿元,其中技改投资9.33亿元,均位居全市前列。为15家企业提供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0个,大江环科、大冶有色金属等4个项目荣获湖北省科技奖,全区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1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82家,均创历史新高。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51%以上,稳居全省县市区第一。营商环境持续优化。40个高频涉企涉民事项实现“两个集中”,29个高频事项实现“24小时不打烊”就近办;开通99个“一事联办”主题,制发行业综合许可证177张。全区2个先行试点、2项改革事项成功入选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名单。“两稳一保”精准纾困。累计兑现大规模留抵退税、减税降费等惠企政策资金7亿元,“无申请兑现”拨付资金601.4万元。举办银企对接活动7场,支持企业获得融资放款3.45亿元、银行放贷15.35亿元。

一年来,我们持之以恒提品质、优环境,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交通路网外联内畅。现代有轨电车和正线配套道路立交工程以及广州路西延、苏州路西延项目红线范围内征迁工作全部完成,大广高速东方山互通项目完成用地丈量和房屋征收评估测绘,有力保障市重点工程项目顺利推进和投用。自筹资金约4.6亿元改造建设9条主次干道和9条背街小巷,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2842个,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城市更新提质增效。投入约3.85亿元,实施60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新建4个口袋公园,改造面积约90万平方米,惠及10965户。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建立市容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最干净城市”季度考核稳居全市前列,大塘社区获评省级垃圾分类示范社区,新街办欧式花园·中华诗词街区获评省级美丽街区,铜花南北路“门前三包”管理经验在全市宣传推广。加大违建管控力度,拆除违法建筑349处,违建面积43622平方米。累计出让中茵、下卫等14宗地块,腾退土地584亩。投入4000多万元高标准完成杭州路市场、新北村生活广场等9个农贸市场改造升级。生态治理成效明显。2016年以来中央、省级环保督察交办信访件全部办结清零。PM2.5、PM10浓度持续下降,全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76,同比下降7.4%,全省排名大幅进位。严格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完成长乐山北麓4个开山塘口补充绿化,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项目启动实施。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江洋社区、石榴园社区获评省级生态社区。严守耕地保有量目标任务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新增农用地面积295亩。

一年来,我们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安全,社会大局平稳有序。风险防控全面有效。化解非法集资案件2起,协调解决拖欠农民工薪酬案件116件,追讨欠薪3062万元。平安建设深入推进。全区刑事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25.55%,电诈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43.56%。全区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均下降75%,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庙宇垴社区获评省级防灾减灾示范社区。食药、特种设备、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总体形势持续稳定。扎实开展信访积案攻坚、“百日接访”等行动,切实做到“矛盾不上交”。社会治理精细高效。完成长乐山等4个社区整合,新建白马山、南湖2个社区,调整青龙山等5个社区管辖区域。累计投入9700多万元,新改扩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8个,新建小区便民服务点29个,全面开展全科社工服务试点。疫情防控精准施策。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主动防、早发现、快处置,每天投入180名精兵强将守好大广高速黄石西和黄石北站两大关键卡口,筑牢全市防疫“大门”;设置21处便民核酸采样点,严格落实卡口和重点人群常态化核酸检测,日均检测量达4.5万人次;按每万人60间标准储备集中隔离点16个、隔离房间1379间,及时阻断病毒传播链条,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面对疫情防控新阶段新任务,因时因势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患者救治和重点人员关心关爱及医疗服务上,确保防控措施调整转段平稳有序。

一年来,我们倾心倾力惠民生、解民忧,民生福祉更有质感。民生保障有效提升。全年民生支出累计6.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达到74.4%。全力推进援企减负稳岗,为企业减负1340万元。新增城镇就业4500人,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310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1544人。累计支出各类社会救助资金超3000万元,完成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新增扩面2150人。按照省市要求,支援罗田县乡村振兴工作,援助区域帮扶资金520万元。有序化解涉房历史遗留办证问题,完成东方花园和东方花苑922户、龙湾一品还建楼522户不动产权证初始登记工作。公共服务优质均衡。自筹资金约1.9亿元,新改扩建4所中小学校,全年新增中小学学位3110个。投入5400多万元新建团城山卫生服务中心、铜都卫生服务中心,新增床位100张,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改扩建并投入使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总投入9200多万元新改扩建7个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和日间照料中心,完成下陆青山老年公寓改扩建和50户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全年新增养老床位470张。“一户一策”推进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全年完成改造115户。实施区图书馆升级改造工程,区文化馆获评国家二级馆。完成东昌社区运动健身中心、胜利社区和蜂烈山社区文体广场等全民健身场地建设,成功入围全省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建设名单。

成之惟艰、来之不易。以上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及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进取、和衷共济、拼搏奋斗的结果。借此机会,我在这里向所有关心支持下陆发展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也是下陆建设武汉都市圈核心城市首善之区的起势之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党代会和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快产业转型,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品质下陆,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核心城市首善之区。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希望大家多到下陆走一走、看一看,亲身感受下陆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果、新变化,向全国、全省书写下陆故事,传播下陆声音,为下陆高质量发展多提宝贵建议,谢谢大家!

记者:近几年,下陆区在大冶有色和华中铜业等头部企业的助推下,已带动形成千亿级铜产业集群,正在打造“华中铜谷”。2022年1月26日,经省政府同意,下陆区成为了全省首批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那么我想请问一下,咱们下陆区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和努力?

下陆区科经局副局长皮宏炜:我们下陆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是坚持创新赋能。全面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推动陆小精密车削加工轴承配件、捷德生产线智能化提档升级等8个技改项目顺利开工。持续加大企业培育和服务力度,为15家企业提供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0个,引导加柯环保、万邦电机入驻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全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下陆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基地获批2022年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

二是深化集群强链。推动铜产业链延链强链补链,成功获批全省首批承接铜产业转移示范区。出台《下陆区关于支持铜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若干鼓励措施(试行)》,依托华中铜业等龙头企业支持铜产业集聚发展,已注册淮源电池材料、伟凯电子、益邦电子3家极耳企业,实现铜产业链极耳材料项目零的突破。围绕产业链我们建起了循环经济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园、表面处理产业园等多个园区,吸引更多的企业围绕我们的产业链来入驻下陆,入驻园区。

三是推动多业并举。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成功获批全省第二批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试点县市区。临空跨境电商产业园项目一期核心区完成92亩商业引导区和156亩仓储物流区运营主体签约工作。东方山全域旅游发展实现新突破,新南门广场投入使用,游客服务中心实现下移。磁湖西高端商务产业园项目、龙翔科技产业园、磁湖汇双循环产业园、肖铺新经济产业园等新经济新业态持续健康发展。

记者:关于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方面,下陆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是怎么服务好产业转型升级的?

下陆区发改局副局长袁天驰:今年以来,下陆区全力打造奔跑型政府,坚持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一切盯着项目干,一切围着项目转,不断夯实投资底盘,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链条导向促招引,瞄准武汉都市圈、长三角、闽三角等重点区域,聚焦高端装备制造、铜精深加工、跨境电商等主导产业,大员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截至11月底,全区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3个,新签约项目金额达到168.8亿元,新注册亿元以上项目14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1个,新投产亿元以上项目9个,招商引资主要指标提前超额完成市定目标任务。

坚持“项目为王”鲜明导向,常态化开展“周六工地日”活动,实行“红黑榜”、“比亮晒”督办机制,推动重点项目破题加速推进。全年参加省集中开工项目54个,开工率及入库率在全市处于领先位置。循环经济产业园已落地项目15个,建成投产8家,在建项目5个。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已签约项目14个,入驻投产12家,跟进落地2家。新型绿色智能表面处理产业园项目正式签约,产业园前期工作加紧推进。临空跨境电商产业园项目一期核心区完成商业引导区和仓储物流区运营主体签约工作,正全力推进道路、仓储和综合服务大楼建设。磁湖西高端商务产业园项目明确意向合作单位,完成项目规划概念设计方案和一级开发实施方案。东方大健康产业园实现全域旅游新突破,山上山下融合发展,东昌阁实现转型对外开放,旅游道路刷黑升级,东方古道全线提档,揽胜宾馆向高端民宿转型改造全面启动,东方山广场高质量建成,游客中心实现下移。龙翔、磁湖汇、肖铺等园区入驻企业155家,彰显了下陆产业转型升级的后劲和活力。

记者:今年下陆获批全省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试点区。铜花社区还荣获了养老工作的国家级荣誉。我想请问一下,下陆在居民养老这一块,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有哪些突出的亮点? 

下陆区民政局局长江洪涛:近年来,下陆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养老事业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来抓,通过政府、企业、居民齐心协力,为老、助老、扶老、适老的“15分钟服务圈”逐渐形成,让更多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要说下陆区的养老工作哪些地方做的比较好、有哪些亮点,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回答:一是居家养老,基本实现全覆盖。我区盘活闲置资产,采取共同缔造方式,为养老服务提供场地保障。目前,已建成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有35处,区、街道、社区、小区、家庭相结合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二是智慧养老,精准对接需求。下陆区智慧居家养老平台汇聚了下陆所有老年人口、6家养老机构、35家养老服务中心,以及200多名养老从业人员和政府兜底服务对象878人的数据信息。可实现等级评定、监管审核、服务审批等功能。2022年,平台为独居老人、困难高龄老人等开展生日祝福、节日问候等线上服务39720人次;助洁、助医等“十助”线下服务9638人次。

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养融合。东钢养护院专职医生每月巡诊3次,老人入住后,进行全面身体检查,建立个人医疗档案,一有重疾,会走绿色通道,紧急送往合作医院救治。

四是积极创新,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探索发展社会力量参与的长者食堂建设,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推出送餐上门服务,极大程度上解决了老年人的就餐用餐难和安全问题。今年我区完成了50户适老化改造的民生工程。2022年我区成功入选了全省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城区,通过对100户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居住环境和生活空间进行必要的适老化与智能化改造,让居家老年人享受“类机构”服务,进一步提升了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记者:团城山地区的教育近年来广受市民关注,下陆对团城山乃至下陆整个区域的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有没有什么措施,或者比如我们的孩子上学时,能不能就近能上比较好的学校?

下陆区教育局局长张亚权:近年来,随着团城山地区人口急剧增加,下陆中小学生数每年以1000人的速度增加,相当于每两年需新建一所学校,面对这一形势,为满足人民群众“有学上”“上好学”的强烈需求,我区推进“扩容提质行动”,通过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学生分流整合、配置优质师资等举措,不断增加学位供给,积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成教育项目建设投资近4亿元,共计新增学位3100个。

一是全力推进“扩容提质行动”。2022年自筹资金约1.9亿元,新建的墨斗山学校、广州路小学改造二期、白马山小学改扩建二期于今年9月1日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实验中学改扩建项目一期加速推进,确保全年新增中小学学位3100个,进一步优化了团城山地区教育布局,破解“上好学难”和“择校热”等痛点问题。

二是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在新、老下陆地区,进一步推进学校资源整合、实施学生分流等举措,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均衡合理化配置。在师资配备、生源调配、资源互补等方面,以强带弱,薄弱学校办学质量进一步提升,有效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三是均衡调配优质师资力量。去年,我区新招聘义务教育教师80名。2022年,新招聘义务教育学校教师60名,周转编专项招聘教师20名,按照全区各学校办学规模、学科需要、骨干教师配比等要求,将教师均衡配备到位。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引导优秀校长、教师在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双向流动,实现区域内优质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记者:下陆这几年道路的变化非常大,苏州路、广州路延伸,围绕万达广场周边的福州路、板城路贯通,新老下陆的铜鑫路、神牛路改造拉通等等,能不能比较全面地介绍一下下陆在城市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下陆区建设局局长张永胜:下陆从老城区向宜居新城区转型中,我们不等不靠、自我加压,不断推动城市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提高下陆整个城区的综合承载功能。

一是面子,完善外联内畅大交通。自筹资金约4.3亿元改造建设9条主次干道,铜鑫路、墨斗山路、万达路建成通车,神牛路、福州路、板城路、环怡路实现贯通,杭州西路、下陆大道等道路即将改造完工;投资约2510万元完成铜花二巷、怡园路等9条背街小巷改造工作,内外通达的现代化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同时,全力配合市级平台做好项目服务工作,现代有轨电车和正线配套道路立交工程以及广州路、苏州路西延项目红线范围内征迁工作全部完成,大广高速东方山互通项目已完成用地丈量和房屋征收评估测绘,有力保障市重点工程项目顺利推进。启动老下陆片污水提质增效项目,计划完成管网修复改造25公里。

二是里子,老旧小区改造广受好评。坚持“共同缔造聚力、治管并举固本”的工作思路,着力推进城市更新,投资约3.85亿元,按照“4大片区+7小片区”模式,实施60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改造面积约90万平方米,受益群众达10965户,小区数占全市2/3左右,计划年底全部完工,全区77个2000年前建成小区改造将实现清零。同时,有效利用街头巷尾空间,新建铜花、西花苑、宏达、阳光花园4个口袋公园,真正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