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版
对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1号建议的答复
日期:2025-06-30 来源:下陆区卫健局    

陈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医教结合新模式提案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孤独症是一类发生于儿童早期的神经性发育障碍。调查显示,我国儿童孤独症患病率为7‰。儿童孤独症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目前主要治疗途径是康复训练,最佳治疗期为6岁前,如能在3岁前接受科学干预,可不同程度改善患儿症状和预后。

一、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湖北省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工作方案》要求,下陆区共有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初筛机构,并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0~6岁儿童健康管理项目服务时间和频次,通过应用《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表》(即《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中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中发育评估相关内容),为0~6岁儿童提供11次心理行为发育初筛服务。对于初筛异常的儿童,转诊至复筛机构进行复筛。2025年下陆区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初筛2405人,其中初筛异常儿童3人,已转诊至黄石妇幼复筛。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区卫健局和区教育局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每两周一课时)、心理讲座进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月(每学期年2次)等。这些活动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和身心健康意识。同时,通过国旗下讲话、挂宣传标、填梦想卡、绘手抄报等途径,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营造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大力开展大课间体育锻炼、艺术社团活动,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提高学生的乐观的精神和抗压能力;对有升学压力、贫困、留守儿童、单亲等学生开展个体化心理健康辅导等。

三、存在问题

早期干预不足,影响康复效果。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目前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诊断、干预的工作体系尚未建立,评估工具的研究不足,筛查队伍力量薄弱,缺乏有效的转介,导致多数孤独症儿童得不到早期干预,影响后期康复效果。此外,孤独症是一种新的较为少见的精神疾病类型,公众对孤独症的认识还不清楚,这也成为导致康复效果不理想的因素。

四、下步计划

一是继续实施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项目,进一步完善筛查干预服务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推进《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落实。二是加强孤独症筛查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筛查服务能力。三是广泛开展各类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活动,加强防治知识宣教,促进全社会重视儿童心理健康。

并定期联系教育局进幼儿园、托育机构筛查,加大筛查力度;

通过更多渠道和形式普及孤独症知识,消除误解和偏见。加强宣传报道,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助残日”、“精神卫生日”、“国际残疾人日”等节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形式,广泛开展以孤独症儿童康复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康复知识,使孤独症儿童的康复问题得到社会广泛关注,营造关心、支持、帮助孤独症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促使孤独症儿童得到有效的康复训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感谢您对卫生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并欢迎多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