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版
名 称: 黄石市下陆区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
索 引 号: 000014349/2023-64305 发布日期: 2022-06-01 发布机构: 下陆区应急管理局
文 号: 文件分类: 发文字号: 无
黄石市下陆区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
目 录
一、应急管理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成效与不足
(二)挑战与机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二)建设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夯实应急管理基础
(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三)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四)推进应急队伍建设,增强应急实战能力
(五)强化基础配套建设,完善应急保障系统
(六)强化科学技术引领,提升应急管理效能
(七)凝聚社会大众力量,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四、重点项目
(一)应急装备物资储备库
(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三)森林火灾应急能力建设项目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协调衔接
(三)落实资金保障
(四)严格考核评估
下陆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
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重要论述精神,严格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十四五”时期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和要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应急管理水平,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湖北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文件、法律法规要求,结合上级应急预案规划、我区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应急管理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成效与不足
(1)“十三五”期间应急管理成效
1. 组织机构大力强化。根据市应急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成立区应急管理局,整合区民政局救灾管理以及原分设在相关部门的水旱灾害防治、森林防火和应急救援的相关职责。设立了9个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指导不同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基层社区建立应急网格员、信息员队伍,初步搭建了应急管理纵横基本框架,实现区、街道、社区以及企业四级覆盖。
2. 应急管理能力逐步提升。健全了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机制,完善了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初步建立了涵盖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举办重大活动应急预案的全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举办区、各街道、各社区和区应急局安监人员培训班,应急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3. 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全面压实监管责任,建立了区、街道、社区三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三管三必须”的责任全覆盖体系;设立9个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推动重点领域科学、高效监管。强化安全检查,开展重大节假日和特殊时段全区安全生产检查活动,开展涉氨企业、校园安全、金属加工及冶炼、景区安全、燃气及醇基燃料安全专项检查,开展危化企业设施设计复核诊断,对重点隐患挂牌督办,对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进行重拳打击,加大曝光和处罚力度。积极开展安全生产争先创优工作,区政府多次被评为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区应急局连续多次被区政府评定为目标考核优秀单位。“十三五”期间开展社区安全生产考核制度,全区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
4. 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增强。应急储备不断加强,完成便携式消防水泵、移动储水桶、风力灭火机、对讲机、防火背心、半专业防火服、防汛用编织袋、大型卡车、无人机等应急装备和物资的储备。对全区半专业应急队、基层民兵队伍进行调整补充,建立了一支163人的防汛应急队伍,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安全生产月期间,多次组织社区、企业开展应急演练,在演练中磨合队伍、提高突发情况处置能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对东方山重点地区消防管网进行铺设,极大缓解东方山森林防火压力。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加强,5.12全国防灾减灾日期间,采取“区组织、社区实施”形式,开展“四个一”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各类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森林火灾防范知识,提高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安全生产月期间,除了完成全市规定动作,下陆区还通过移动通讯平台发送短信,印制宣传资料,悬挂横幅,开展线下安全生产知识讲座,重点企业开展应急演练等方式,营造富有声势和实效的宣传教育氛围,增强居民安全意识,提升公众安全素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开展防火宣传,让森林防火深入人心;通过组织有关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参加各级网络知识培训,开展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提升管理人员安全素质。美尔雅公司被评为全省消防先进单位,团城山街道柯尔山社区荣获全国防震减灾示范社区。
(2)“十三五”期间应急管理不足
1. 应急管理体系不健全。应急管理规章制度、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的协调督导机制急需健全。基础应急管理执法机构和执法力量急需完善。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人才培训与培养体系亟待健全,基层应急管理人员力量薄弱,专业素养不高的现状急需改善。基层应急管理救援的基础条件差,突发事件预警信息获取慢,先期处置能力弱,应急救援能力有待提高。
2. 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少数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意识淡薄,“重生产、轻安全”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现场管理制度不完善,对员工安全教育不落实,相关责任落实不到位,未认真履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外包企业生产安全主体责任不清,缺乏有效监管。个别社区对辖区非法经营企业监管不力,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对发现的非法违法经营行为上报不及时。
3. 应急救援能力不适应。应急救援综合能力不强、专业能力不精、协同效果不好。救援队伍数量和战斗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危险化学品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场所、种类、数量难以满足救灾需要。应急救援实训演练基地、应急救援装备及资金投入不足。
(二)挑战与机遇
(1)“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1. 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十三五”期间,本区虽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但因工伤亡的安全生产事故并未杜绝。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不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懂安全、会管理的企业负责人占比较低;安全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安全投入等不能保证安全生产需求。高危行业占比较大,安全监管点多、面广、线长,任务繁重,金属冶炼、建筑施工、医药化工等高危行业事故几率较大。各类生产经营单位普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主动、不到位,制度和管理存在不少漏洞和缺陷,安全生产投入不足,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安全技能和自我防护能力依然较弱。
2. 自然灾害风险仍然较大。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几率增大,暴雨、洪涝、干旱、高温热浪、低温冷冻等灾害呈高发态势。我区在地质灾害防治、森林防火等自然灾害预防方面的基础较弱,防灾减灾工作不断面临新的挑战。
3. 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任务加重。随着城市化建设提速,各种居民住宅及公共服务设施、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地下管网等大量建设,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复杂,城市内涝、火灾、交通事故、拥挤踩踏、燃气泄漏爆炸等意外事故发生的风险突出,城市安全管理难度增大。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公共安全事故等相互耦合叠加,非典型性、复合型事故几率增加,形成复杂多样的灾害链、事故链,综合性风险及衍生风险越来越严重。城市化建设、地下空间和管廊建设等使应急救援面临新挑战。
(2)“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机遇
1. 中央、省、市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推进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为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急管理事业的决策部署,为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领导、思想保障和政策支持。
2. 新发展理念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推动克服传统应急管理工作弊端,创新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技术,增强应急管理工作合力,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发挥市场与社会的应急优势,筑牢共建共享的人民防线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3.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巨大动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以及全社会对安全的高度关注,都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推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巨大动能,推动着应急管理工作不断改革完善。随着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素质、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快提升,安全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
4.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为应急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技术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技与应急管理的深度融合,推进应急治理体系和应急能力现代化,提高风险管理、监测预警、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培训等能力的智慧化水平,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成为应急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将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科技强安”战略有利于降低安全风险,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精神,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以更完善的源头治理、更严密的责任体系、更严格的监管执法、更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和更有力的基础保障,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全力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生产风险,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统筹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能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坚决防范遏制较大灾害事故,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为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贡献良好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和强大动力。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预防为主。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注重关口前移,加大灾前预防投入,强化风险源头管控、灾害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和监测预警,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坚持依法治理。完善应急管理领域法规和标准体系,依法履行应急管理职责,深入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推进应急管理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
坚持科技创新。充分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为构建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相适应的应急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社会共治。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贯穿应急管理工作始终,更加注重群防群治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弘扬应急文化,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全民安全素养,打造应急体系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三)建设目标
1. 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自觉对标对表推进工作,践行安全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肩负“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全面落实党委政府的领导责任、部门的监管责任和企业的主体责任,防范化解各类重大安全风险。
2. 到2025年,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企业自主到位、社会共同参与、上下顺畅联动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建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队伍力量显著加强,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和保障能力完全满足需要。
3. 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基本满足工作需要,在全市处于一流水平。
4. 全区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和伤亡人数明显下降,有效遏制较大事故,坚决杜绝重大及以上事故。
5. 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取得明显成效。到 2025 年风险防范化解机制进一步健全,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构建到位,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能力显著增强,城市基础设施防灾能力大幅提升。综合救援、专业救援、基础救援和社会救援力量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应急救援效能显著提升,应急预案、应急指挥、应急物资、应急运输等方面保障能力全面加强。
“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主要指标见下表。
“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主要指标
序号 | 指标内容 | 2020年基础值 | 2025年目标值 |
1 |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人) | 2 | ≤2 |
2 | 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起数(起) | 0 | 0 |
3 | 亿元全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 | 0.74% | 下降20% |
4 |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5.71 | 下降20% |
5 |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区生产总值比例 | 0.00058% | ≦0.1% |
6 |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 0 | ≦1 |
7 |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 40.89 | ≦40 |
8 | 森林火灾受害率 | 0 | ≤0.9‰ |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夯实应急管理基础
1.完善领导指挥体制。突出党政领导责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加强应急管理系统政治建设,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整合应急管理相关议事协调机构职责,组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的综合性议事协调机构,强化应急管理综合职能。正确处理好“统”和“分”的关系,实行上级应急管理部门与地方党委政府双重领导、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的应急管理领导体制。围绕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细化全区各有关部门 “防”与“救”的责任,研究制定全区应急管理指挥体系、总体框架和层级分类,明晰应急指挥权限、理顺指挥关系、优化指挥流程。
2. 完善基层应急组织和力量。形成区、街道、社区权责明晰、高效联动、上下贯通、运转灵活等多方主体合作共治的治理体系,继而在全区范围内构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区域治理格局。全面推进赋权事项下沉街道,制定相关流程及赋权清单,落细落实街道力量权限,推动赋权在区各街道全面铺开。完善基层应急管理组织和人员结构,推动街道、社区应急服务站(点)建设,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发展灾害信息员、生态护林员等应急队伍,配齐街道、社区和重点企事业单位灾害信息员。推动街道层面开展以有专职管理人员、有交通工具、有应急预案、有救援队伍、有基本物资装备、有经费保障的“六有”建设。开展以有组织体系、有场地设施、有报警(宣传)设备、有信息员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应急服务站建设。推动开展示范社区创建,通过采取规范标准、评估分级、试点示范、奖惩考核等措施,在各社区广泛开展应急管理示范社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推进消防安全社区建设。
3. 健全安全监管体制。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厘清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的关系,明确各有关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并落实到部门工作职责规定中。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安全生产、执法监督、事故调查处理、应急救援管理、统计分析、宣传教育培训等综合性工作,承担职责范围内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职责;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依法依规履行相关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强化监管执法,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其他行业领域主管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责任,要将安全生产工作作为行业领域管理的重要内容,从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法规标准、行政许可等方面加强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指导督促企事业单位加强安全管理;推进实施安责险,建立安保互动机制。有关部门要在职责范围内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支持保障,共同推进安全发展。
4. 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担负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应急救援等工作的统筹协调职能,强化灾情信息管理、综合风险防范、事故灾害处置预案、群众生活救助、科普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健全工作规程,完善相关部门共享协调、信息报送和联防联治等机制,推动应急管理实现从安全生产监管向安全生产监管、自然灾害防治、应急救援一体化综合协调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全灾种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转变,从应急资源分散管理向应急救援统一指挥、联合响应转变。强化上下协同,健全灾害事故分级响应制度,明确响应程序和处置工作流程,落实地方应对灾害事故的主体责任。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加强跨部门业务协同和灾情信息互联互通,构建应急管理部门统筹、相关部门参加的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强化突发事件协同应对,形成条块联动、上下协同的应急协同格局。
5. 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应急体系。将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服务纳入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培育多元化服务主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打造技术服务互助互动平台,促进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技术装备水平和工作能力提升,构建“互联网+智能安全”产业体系和安全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进一步激活和规范专业技术服务市场。建立政府购买安全生产服务制度,鼓励中小微企业订单式、协作式购买运用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严肃查处租借资质、违法挂靠、弄虚作假、垄断收费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6. 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企业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责任,要严格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责任,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企业实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法定代表人和实际控制人同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主要技术负责人负有安全生产技术决策和指挥权,强化部门安全生产职责,落实一岗双责。建立企业全过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做到安全责任、管理、投入、培训和应急救援“五到位”。国有企业要发挥安全生产工作示范带头作用,自觉接受属地监管。
7. 强化安全监督管理。组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以本级应急管理部门名义统一执法。全面梳理、规范和精简执法事项,加强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事项管理,编制统一执法目录,实行执法事项清单制度。完善行政执法程序,推行执法办案评议考核制度,建立健全执法评价体系,做到精准执法、规范执法、严格执法。完善“双随机、一公开”和“重点行业领域全覆盖”安全检查执法机制,继续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提高执法规范化水平,制定加强事中事后安全监管的实施意见、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监管执法全覆盖实施意见,拟订区级各行业领域重点监管企业清单和监督检查计划。
8. 加强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管控。建立健全以风险辨识管控为基础,建立班组班前、班中、班后安全生产检查(即“一班三检”)、重点对象和重点部位安全生产检查(即“点检”)、作业区域安全生产巡查(即“巡检”),车间周安全生产检查、月安全生产大检查,企业月安全生产检查、季安全生产大检查、复工复产前安全生产大检查等例检制度为补充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隐患排查治理清单,完善隐患排查、治理、记录、通报、报告等重点环节的程序、方法和标准,明确和细化隐患排查的事项、内容和频次,并将责任逐一分解落实,推动全员参与自主排查隐患。企业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与政府部门互联互通的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等方式,及时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9. 深化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治理。全面推进我区危化品、综合交通、城市建设、消防安全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建立完善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防控体系,坚持挂牌督办区级重大安全隐患,完善排查、整改、督办、销号、处罚等各环节管理台账,对重大事故隐患,实行跟踪督办,明确相关生产经营单位的整改任务、措施、时限以及牵头督办部门的责任,实行挂牌督办,无法整改的,要依法停产、关闭。严格高风险化工项目准入条件,制定完善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开展精细化工企业反应安全风险评估,推进辖区内危化企业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工艺的生产装置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控制,不断提升生产安全本质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重点行业企业到 2023 年底前达到三级以上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其中国有企业应达到二级以上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到 2025 年底前,重点行业企业达到二级以上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鼓励部分企业达到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
(三)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10. 推进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按照《下陆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总体方案》,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梳理运用相关成果,牵头编制全区水旱、地质、地震、雨雪、森林防灭火等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健全全区自然灾害分类监测和分级预警体系,做好队伍建设、应急演练、物资储备、应急救援、信息调度等工作。做好普查“后半篇”文章,推动普查成果转化应用。
11. 提高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制度,不断完善分类监测预警和综合监测预警相结合的工作体系,实现部门信息共享和逐级报送机制,推动形成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合力,提升多灾种监测预警水平,建设完备的区级重点监测预警系统和信息化平台,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明确信息发布流程和职责权限,精准发布监测预警信息。强化针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精准发布能力,切实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精准度和覆盖面,确保预警信息到街道,到社区,到户到人。
12. 加强自然灾害治理能力建设。支持灾害频发地区加强灾害应急治理项目建设,提升灾害高风险区域内学校、医院、居民住房、基础设施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的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推进防洪排涝整治、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加强堤防、水库、防洪设施建设,提高城乡防洪排涝能力。推进中小河流治理、中小型水库和其他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提高防洪抗旱能力。统筹开展避险集中安置、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推进护林站(点)、水灭火管网、防火应急道路网、林火阻隔系统等森林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卫星遥感、视频监控、无人机监测巡护等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建设新一代森林火灾预防信息网络。
(四)推进应急队伍建设,增强应急实战能力
13. 完善应急队伍建设。着力构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专业救援队伍、突击应急救援队伍以及社会救援队伍四大队伍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14. 加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加强救援队伍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各类应急救援力量人才培养制度,制定各类应急救援力量指导性培训大纲和考核规范,完善培训教材体系。推动综合性消防救援力量、专业救援力量、社会应急力量共训共练共建,提升各类应急救援力量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专业技能和协同救援能力。将社会力量参与的志愿者纳入应急管理部门统一进行的专业技术培训和管理。建立健全重大突发灾害事故首席专家制度,加强应急管理专家的学术研讨交流,提升应急管理专家智力支撑能力和水平。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养,督促各类企业建立完善企业安全教育培训体系机制,制定从业人员教育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教育培训,建立教育培训档案。重点开展企业负责人安全防灾理念更新培训,管理人员安全防灾能力提升培训,新员工三级安全教育,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施工、新岗位安全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和应急救护知识培训等,确保所有工种、所有岗位从业人员都要全面掌握安全防护及应急救援技能。
15. 加强基层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制定基层应急能力建设标准,推动区级层面组织指挥一体化、监测评估常态化、信息报告网络化、救援处置科学化、能力保障专业化、宣传教育社会化“六化”建设。
(五)强化基础配套建设,完善应急保障系统
16. 完善应急物资保障。开展应急资源普查,摸清各行业管理部门、相关企业物资储备情况,建立常态化的应急资源调查机制,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合同储备,健全应急物资的维护、补充、更新、调运机制,建立规范统一的应急物资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采取新建、改扩建、租赁和代储等方式和自主建设、依托建设、融合共建等形式,在全区建设或认证一批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形成以区级储备为依托、街道和社区储备为补充的网格化布局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强应急物资储备资金保障,加大应急储备专项经费投入。
17. 加强应急救援专业装备保障。加强各级应急管理机构救援车辆、侦测搜寻、抢险救援、通信指挥、个人防护等装备器材的配备。建立大中型企业、个体经营户的重型机械设备信息数据库,完善装备调用和补偿机制。
18. 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开展社区灾害风险识别和评估认定工作,编制社区灾害风险图和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加强城乡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和规范管理,推进基层综合减灾示范街道、社区创建工作。按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维护技术标准,将现有公园、广场、学校、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建设或改造成应急避难场所,为受灾群众提供就近就便的安置服务。
(六)强化科学技术引领,提升应急管理效能
19. 提高应急管理中的科技应用。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行业组织或企事业单位开展应急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并推动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推进专项整治目标任务,持续提升重点行业领域自动化、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淘汰安全性能较低的落后产能,大力扶持高危行业领域技术革新与设备升级,不断深化工矿商贸企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大力推广重点行业领域实时监测预警和智能化监管新技术应用。
20. 加强执法科技化水平。探索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诚信承诺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合理编制并认真落实执法计划,规范执法程序,提升监管智能化、精准化、规范化水平。推行“互联网+监管”工作模式。
(七)凝聚社会大众力量,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21. 加大应急教育培训力度。大力弘扬应急文化,统筹推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知识科普宣传教育,推动进机关、进企业、进街道、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网络。编制印发社区和家庭应急手册,发送公益短信,开展形式多样的风险隐患识别、自救互救演练等应急文化宣教活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通过公开课、微视频、公益广告、“体验式”应急安全教育等多种形式,增强应急科普宣教的知识性、趣味性、交互性,加大公益宣传、警示教育力度,让应急和安全意识渗透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提高公众应急防护意识和能力。
22. 健全应急市场参与机制。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群众自愿原则,探索研究多渠道、多层次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发挥保险等市场机制在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制定完善政府购买应急管理服务指导性目录,加快培育发展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应急救援补偿制度,对征用单位和个人的应急物资、装备等及时予以补偿。推动市场力量有序参与应急管理,夯实应急管理的社会基础。
23. 构建社会化监管体系。落实基层广大职工和群众对安全生产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初步建成人人参与安全监管的社会化监管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举报与处置工作机制,公开安全隐患举报电话,鼓励公民报告、举报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或安全生产违章违法行为。在电视、报纸、专栏上公布隐患排查情况、重点隐患整改情况、事故查处情况,接受社会监督。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推进应急管理网格化建设,积极推动应急管理网格与既有网格在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工作绩效、信息平台等方面的融合对接,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全域覆盖、资源整合、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网格化服务体系。
四、重点项目
(一)应急装备物资储备库
针对我区主要灾害特征,建成应对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地震、地质等灾害及险情抢护的装备和救灾物资综合储备库。
(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根据我区灾害特点、人口分布和城乡布局,统筹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将区中心级避难所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同步实施。加强社区避难场所建设,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学校、人防工程、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建设、改造或设置应急避难场所1-2处,为受灾群众提供就近安置服务。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供水、供电、消防、卫生防疫等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三)森林火灾应急能力建设项目
围绕森林防灭火应急救援工作需求,加快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加强森林防火信息指挥系统建设;建立现代化森林防火监测预警系统;加强森林火灾救援能力建设,形成统一管理、统一指挥、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具备科学防范和专业救援能力的森林防灭火救援管理机制,有效提升森林火灾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把森林火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保护森林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本区域林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领导,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负责人为常务副组长、其他负责人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应急管理部门,统筹推进、指导规划各项重点任务和项目按时按要求完成。建立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整体协调推进的良性机制,确保规划全面推进落实。
(二)强化协调衔接
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进一步落实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应急管理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增强规划的引领力、约束力和执行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强化协调配合,加强工作衔接,明确工作任务,分解工作目标,确立工作进度,压实工作责任,切实把工作做实做细,形成应急管理工作合力,确保规划的实施到位,确保全区应急管理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三)落实资金保障
制定完善适用于应急救援、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的财政政策,强化财政对规划的保障作用。建立以奖代补机制,激发地方在应急管理方面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积极性,将应急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计划,落实重点项目建成后的运行和维护资金保障。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源有序参与的多渠道应急管理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积极动员社会资金力量参与应急体系规划建设,促进全区应急管理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四)严格考核评估
加强督促检查和跟踪督办,围绕规划制定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应急管理绩效评估政策,统一绩效考核评估标准,制定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和重点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将执行情况纳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强化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完善考核、评估、激励和问责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及综合评估,按要求对规划落实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保障全区应急体系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