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版
东方山“十四五”发展规划思路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坚持创新引领第一动力,转危为机推进疫后重振,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切实把握当前重大发展机遇,经审慎思考谋划,提出东方山“十四五”发展初步思路。

一、规划背景

1、数字经济发展。随着云网端、5G等新一代技术的开发运用,数字经济进入全面数字化转型阶段,推动了传统行业不断加速互联网进程,引领了新零售、大交通、大文化、大健康等领域蓬勃发展,涌现出了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多种新兴业态。“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正在广泛推动融合性业态形成,数字经济在下一个时期继续保持热点发展势头。

2、产业园区化发展。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园区经济效应已引起越来越多人关注。国内外产业园区发展成功案例表明,产业园区能够有效地创造聚集力,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推动产业园区化发展,促进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3、城市更新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心城市土地资源日渐稀缺,空间规划矛盾日趋突出。大城市如广州、深圳等在土地利用上已进入存量土地的发展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原有功能性衰败空间将被不断替换,城市更新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城市更新项目将成为土地资源开发的重要来源。

4、现代交通发展。近年来,现代交通飞速发展,呈现出了便利化、高速化、轻型化、科技化的特点,在黄石地区公路交通依托大广、沪渝、光谷大道延长线等快速通道,水路交通依托新港物流园,轨道交通依托高铁、城铁,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现代交通网络,未来还将分享鄂州顺丰机场、城市有轨电车等新兴交通枢纽网络的发展红利。

5、健康旅游业发展。目前,旅游活动呈现“两极化”趋势,一方面是以“找不同”为主的观光式旅游,另一方面是以度假放松为主的休闲式旅游。随着全球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和老龄化程度加深,旅游的目的正在被不断改变,旅游方式从观光型向休闲型转变将成为整体趋势,健康旅游业作为休闲型旅游的支柱型产业,前景光明。

二、现实基础条件

1、项目建设持续推进。东方文化园项目核心景观完工,东方山南门综合改造项目破题,素食文化村循环路建设、梨花峪水系治理加快环境整治,东方山生态红线调整报批工作按计划推进。铜鑫路延伸改造项目建设难中求进。长乐山北麓开山塘口、武铁采石厂塘口整治项目实施。

2、多平台合作持续跟进。对接鄂旅投推进景区管理提档升级,协商调整发展战略、携手引入外部资源。与市城发签订大健康产业园框架协议,启动项目规划编制工作。同步接洽芒果文旅、中传未来、绿维文旅等投资集团,整合多方文旅资源,盘活东方山旅游产业。

3、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新兴管业等企业退城入园提上日程,森林修复体系分步启动,梨花峪水系治理全面动工,园门水库、郭家湾山塘、东港、西港等东方山沿线水系治理系统纳入区长江大保护专项资金申请计划。

4、全域旅游联系持续加强。上海翼天文旅集团入驻东钢文化园项目,睿峰山庄启动新一轮改造升级,鄂旅投与熊家境、国家矿山公园实现营运车辆联通,祥子民俗文化园、张家湾创意公社等新兴文创项目展露勃勃生机,全域旅游架构由东方山向黄石西线不断扩展。

5、服务功能持续提升。社区“两委”换届、社区工作者考核转任,逐步夯实基层干部队伍,街道机制体制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良好的环境,东方山、官塘社区整合调整推动社区设置更加优化,网格化精细管理、在职党员下沉助力社会服务更加精准、高效、专业。

同时,东方山区域发展也存在系列问题,需要清醒认识,诸如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新兴文旅产业基础薄弱、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专业人才缺乏等。

三、“十四五”发展目标

2025年,力争辖区游客接待量达到100万人次文旅企业突破50家,文旅产业增加值占辖区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打造“一芯一线四区”战略,“一芯”是指以创建国家5A级风景名胜旅游区为核心,“一线”是指打造全域配套、全域提升、全域旅游的黄石西线文旅集散地;“四区”是指打造数字健康试验区、都市工业孵化区、国家森林康养示范区和基层治理样板区。

四、“十四五”发展战略

(一)抓长板,抢抓临空经济机遇,联通全域旅游主脉,构建黄石西线文旅集散地

提高格局站位、找准自身定位,跳出下陆谋划旅游,深化与鄂旅投、城发、中传未来等平台合作,通过引进轻资产、重运营类项目,逐步校正东方山景区发展路线,逐步突破核心景区发展梗阻,推进景区建设步入良性循环。

继续强化与东钢文化园、睿峰山庄、江洋特色小镇、熊家境、国家矿山公园等的联系,协调构建合作机制,推动形成特色景区(景点)集群化发展,共同打造黄石西线大文旅平台,推动全域旅游纵深发展。

把握临空经济区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机场交通优势和口岸发展高时效性,坚持规划先行原则,重点推进土地规划调整,加快土地收储步伐,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留足发展空间。

(二)补短板,把握健康产业定位,聚焦智慧康养体系,打造数字健康试验区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统筹东方山以南4000亩区域开发建设,遵循产城融合路线,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东方大健康产业园,规划数字健康实验区,对接国药控股、中电科技等企业,植入高精尖医疗设备、医养服务定制系统、智慧养老运营服务等在内的智慧康养产业链,打造集高端医养和智慧康养于一体的数字健康实验基地。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积极发展健康的新兴文创产业着力优化文创产业进山驻村发展环境,扶持祥子民俗、剪云坊等特色品牌,串点成面,汇聚黄石地区文创领域人才,逐步塑造东方山整体文化氛围和品牌,打造文化与创意生长的乐土。

结合东方山地方实际,构建文旅行业标准和规则,针对民宿、餐饮、土特产品等领域,逐步建立行业协会管理审核机制,预防野蛮生长,避免过度抑制,切实激发新兴行业健康活力。

(三)强跳板,增强产业韧劲,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探求都市型工业孵化区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文旅服务业,加快数字化发展。

发展都市型工业孵化基地着重吸收科技服务型中小企业入驻注册吸纳一批创新人才孵化培育一批高科技都市型工业项目形成了一个环境适宜,功能齐全、政策配套、服务良好的都市型工业孵化器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产品设计、技术开发、营销管理和技术服务为主体,以旅游景区为载体在辖区构建增值快、就业广、适应强,有税收、有环保、有形象的现代工业体系,把珠宝首饰及东方山旅游产品生产等与都市型工业发展相配套的现代物流及相关服务业等作为发展的重点,开发一批技术水平、质量功能达到或接近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重点产品。

(四)固底板,养好城市之肺,蕴好灵秀山水,创建国家森林康养示范区

深入践行“两山理论”,着力加强特色景观林带建设,建立常态化养山护林机制,组建专业护林队伍,实施植被更新计划,打造城市后花园。因地制宜鼓励、引导、扶持中医药等种植基地建设,科学利用山水资源,实现以林养山、以山育民。

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统筹构建流域水循环系统,推进东方山小流域治理工程,实施东方山污水管网和处理系统建设项目,构建应急管网通道和生态智慧监控系统,实现核心景区内污水处理达到直排标准,实现山间零污水、四季常流水。

实施东方山绿道计划,以栗山路、盘山公路、东方古道和现有登山步道为脉络,形成环东方循环道路系统,全域人车分离。融汇地方特色人文与自然山水,依山就势构建立体化绿道景观体系。协同文旅产业进程,加大历史古迹保护力度,深入推进最美乡村建设。

(五)树样板,深化基层体制改革,健全网格化治理体系,打造基层治理样板区

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做强街道、夯实社区”目标,精准街道职能定位,建立街道干部“岗在社区、重在服务、责在连心”机制,不断健全基层社会治理架构和制度体系,充分发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效能,推动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打造符合实际、务实管用、群众满意的区域社会治理样板街道。

进一步优化社区网格设置,完善全面掌握实情、及时反映民情、迅速解决问题、有效化解矛盾的社区网格管理服务长效机制。推动“互联网+党务政务服务”,提高社会治理的信息化、精准化、效能化水平,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坚持支部引领发展,用足用好中央支持湖北发展一揽子政策,因地制宜培育产业项目,盘活东方山景区、张家湾千年古村落等资源,开发特色种植采摘、青少年研学、手工文创等特色项目,带动群众参与,发挥人民智慧,增强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实现集体经济发展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五、保障措施

1、土地要素供给。结合区域产业规划,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原则,进一步优化基本农田、耕地、林地等布局。探索实施农用地长期流转试点,盘活社区存量集体建设用地,着力保障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

2、产业模式创新。加大新消费、新经济的招商力度,大力培育胚芽期、生长期创业型企业,引进新兴产业人才,激发市场主体作用,着力推动现有主流产业模式由政府型向市场型、滞后型向超前型转变,发挥共享经济延伸带动效应。

3、政策纾困支持。重点东方文化园已建成项目、武铁采石厂地块置换、集体经济发展等给予政策支持,推动地区发展松绑减负、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