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版
名 称: 下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十二五规划
索 引 号: 000014349/2021-77953 发布日期: 2011-04-19 发布机构: 下陆区人社局
文 号: 文件分类: 社会发展;劳动、人事、监察 发文字号: 无
下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我区大力推进“三项建设”、着力打造“中心城区”的重要时期。为进一步推进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构建和谐下陆进程,根据《下陆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安排,特制订本规划,对“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作出部署。
一、“十一五”时期各项指标及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人力资源开发
1、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人才工作领导体制不断健全。按照“科教兴国”的战略要求,确立并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制定出台一系列加强各类人才发展的政策文件。成立了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完善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加强对全区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2、坚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以“三支队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迅速发展壮大,人才密度不断扩大,人才素质不断提升。截至2009年底,全区人才总量已达5.2万人,按学历结构分,研究生占1.5%,大学占18%,大专占35%,中专占45.5%。
3、坚持创新体制机制,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不断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流动、激励等机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决定》、《下陆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各类人才政策文件及其相关配套措施。不断加强人才载体和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全区人才发展的环境进一步得到了优化。
4、坚持服务全区经济发展大局,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增强。始终坚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政策、开展活动、推动工作。截至2009年底,下陆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4.2亿元,占全区GDP的26.3%,高层次人才带动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幅提升。
(二)劳动保障工作
1、就业再就业取得明显成效。坚持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岗位规模,不断优化就业结构。“十一五”期间,预计城镇新增就业25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400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8600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8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五年来,全区就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速超过第二产业。
2、社会保险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预计到“十一五”末,全区养老保险净增扩面9400(9363)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累计达到4500人;预计到“十一五”末累计可征收社会保险费(失业保险费)630万元;2008年正式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到2009年底,全区实现参保总人数12570人,“十一五”末预计医疗保险累计参保人数达13500人、参保率达到85%。
3、职业培训取得较大进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需求,形成以技校、职校、就业训练中心为主,企业培训机构为辅,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职业培训体系。就业前培训、在职职业培训、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扎实推进。预计到“十一五”末,共组织就业再就业培训6841人,就业前培训3070人,在岗培训4100人,创业培训2700人,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850人。
4、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日趋完善。持续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5%以上,共鉴证劳动合同5000(3092)多份。逐步在街道、社区建立劳动纠纷调解机构,进一步建立健全劳动仲裁机构和队伍,并建立了仲裁庭、健全了庭审制度。“十一五”期间,劳动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100%。不断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覆盖率,较好地维护了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5、工作网络建设得到加强。全区三个街道、31个社区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所(站),在人员、经费、设施等方面加大投入,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逐步健全。五年间共下拨劳动保障工作经费200万元,统一购置设备27套,价值4.86万元。
二、“十二五”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保障措施
(一)人力资源开发
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围绕推进三大建设,打造中心城区,更好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生产力,以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为动力,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加强基层一线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才优势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为下陆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2、基本原则
(1)人才为先原则。统筹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把人才发展摆上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和带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2)服务发展原则。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人才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才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部署来确立,人才发展的成果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来检验,使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
(3)人尽其才原则。把用好人才作为人才发展的根本,引导人才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基层一线集聚,发挥“第一资源”服务“第一要务”的作用,促进人才各展其才、各得其所,使人才价值在使用中得到体现、回报和提升。
(4)统筹协调原则。加强宏观调控和分类指导与管理,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各类人才发展,推进重点领域、不同区域和城乡之间的人才协调开发。
3、主要目标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十二五”末,我区人才队伍基本达到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活力迸发、作用充分的目标,人才竞争力位居全市前列。
——跻身人才强区行列。人才队伍总量达到6.32万人,保持年均4%增长。到2015年,全区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学历人才比例达到2:20:38:40;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达到1:6:3,本科以上学历人才比例达到人才总量的22%。
——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处于全市前列。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加大,人才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
——人才服务“三大建设”等重大战略水平大幅提高。人才的总量、结构、布局较好满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人才优势充分转化为发展的优势,人力资本对发展的贡献率有大幅提高。
党政人才队伍
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以总量平衡、素质增强、结构优化、能力提升为总体目标。到2015年,建立起一支有较强战斗力的党政人才队伍,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90%以上,36-45岁中青年人才处于主体地位;专业知识结构不断改善;基层特别是街道及以下人才所占比有所提高。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快速增长、素质明显提高、结构趋于合理,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基本符合各类企业发展需要。到2015年,建立起一支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60%,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的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精通财务会计、资本运作、国际惯例和行业规则的专业管理人才不断涌现。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稳步增长、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结构明显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大幅提高。到2015年,建立一支本领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6:3。
高技能人才队伍
高技能人才队伍总量明显增长,职业能力明显提升,产业、行业分布均衡,技术型、复合型和知识型技能人才协调发展。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一支能力出众的高技能人才人队伍。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总量大幅增加、素质不断提高、结构有效改善,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不断优化。到2015年,建立起一支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力争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带头人。
社会工作专门人才队伍
到2015年,建立起一支专业水平高、职业道德好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4、保障措施
(1)积极改进人才培养机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用人单位为主体,构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终身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完善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就业前教育和就业后培训相结合的机制。完善开放式、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根据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实施在职人员大规模培训。
(2)不断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任前考察、换届考察、延伸考察等制度相结合的政绩考核方法。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分类、动态、开放的职称体系。
(3)着力改革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方法,营造开放的人才使用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完善党政人才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推公选等办法,推行任期制和聘任制等制度。健全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派出制和选举制。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事业单位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行按岗选人、竞聘上岗,打破科研事业单位职务终身制。完善技能人才聘用、技能人才带头人选拔制度。
(4)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并完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薪酬制度。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
(5)不断健全人才保障机制。积极推进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重点的人才保障制度。积极探索以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为重点的优秀人才特殊保障政策。
(6)积极实施招才引智工程。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我区高层次人才需求,结合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省内外内外高层次人才。着力搭建高层次人才创业平台,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一流平台。
(7)大力探索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发。围绕我区产业发展需求,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科研、评价、奖励、分配等创新创业环境,加强创新团队、自主创新岗位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吸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向产业、企业集聚,领军承担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任务,着力培养一批具有省内一流水平、在相关学术技术领域有较大突破或重要科技成果转化并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的领军人才。
(8)不断提升党政人才能力素质。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干部培养机制,大规模地开展党政人才培训,全面提高党政人才的执政能力。定期和不定期开展系统的政治理论培训,提高党政人才的政治理论素质。有计划地开展新理论、新知识、新规则、新技能的培训,提高党政人才的知识文化水平。定期开展党性党风专题教育活动,提高党政人才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9)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整合农村人才培养资源,积极探索实用、快捷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机制。深入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到2015年,每村培养3-5名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乡村农技人员等农村技能人才。
(10)着力加强人才信息化建设。改革和完善人才管理体系,整合全区人才信息资源,构建以各类人才信息库为主体、全区统一的人才供求信息体系。加强人才信息发布,积极指导人才资源开发,提高人才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二)劳动保障工作
1、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建设“中心城区”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推进“三项建设”的总体部署,以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重点,全面推进我区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使劳动保障成为建设实力、活力、魅力、和谐、文明下陆的助推器、安全网,为下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2、基本原则
“十二五”期间我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公平;坚持富民优先,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制度,落实政策,强化能力和基础平台建设;坚持完善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符合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
3、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和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全区城乡充分就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服务更加健全的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按照总体目标和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具体任务是: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较合理的就业格局。建立和完善城乡平等就业制度、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者在城乡、产业和行业间合理流动和平等择业的市场就业机制,形成城乡就业比较充分、就业形式灵活多样、就业结构比较合理的就业格局。“十二五”期间,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到“十二五”期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0%以上,城镇从业人员达到4.5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0%以上。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将非公有制企业、灵活就业人员、失地农民、村改居居民逐步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重点做好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扩覆工作,不断扩大基本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十二五”期间,养老保险年均新增扩面1500人,五年累计扩面7500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
——完善新型劳动关系调整机制,保持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初步建立起劳动关系双方平等协商、政府依法调整和监察的劳动关系调整新机制,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全面巩固、完善劳动合同制度。逐步在各类企业中普遍建立集体协商制度。初步形成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工会组织、企业组织参加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体制和多形式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依法妥善处理劳动争议。
——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形成面向市场、运行有序、管理高效、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评价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各类劳动者的培训力度,基本建立起规模较大、专业齐全、梯次合理的技能劳动者队伍。到“十二五”期末,培训各类人员1万人次。
——完善劳动保障网络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全市安排,建立或配合建立劳动保障网络管理信息系统。
4、保障措施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
(1)全力推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区活动,全面落实《关于“发展产业带动创业,扶持创业带动就业”的意见》,积极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拓宽就业领域,创造条件扶持创业促就业,倡导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不断扩大就业规模。
(2)充分发挥经济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把握好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努力扩大就业岗位规模,在发展经济中解决就业问题。加大推进跨地区的劳务协作和劳务输出,引导和组织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市有序流动。
(3)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不断完善就业扶持政策和就业援助制度,加大就业扶持和援助力度,创新就业援助办法,实施政府购买就业岗位和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政策。通过实施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优化创业环境,实现创业带动就业。执行并完善鼓励灵活就业和弹性就业的各项政策。
(4)整合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区、街道、社区(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制订基本公共就业服务设施配置标准,不断加大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的投入,完善区、街财政资金对基本公共就业服务的分担和投入机制。
(5)建立健全失业预警调控机制。建立岗位需求预测制度和失业预警机制,制定失业应急预案;建立城乡劳动力调查制度和调查失业率统计制度;健全企业经济性裁员职工安置方案备案制度,探索建立有利于我区劳动力充分就业的用人单位招用人调控管理制度。在各项预警调控机制的基础上开展就业宏观调控,确保政府新增就业岗位目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目标的实现。
(6)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管和服务。规范就业市场,提高市场对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能力。大力发展民办中介职业服务机构,加大对经营性职业中介市场的联合统一监管。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求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认真解决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及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探索并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2)抓好扩覆征缴工作。采取经常性工作与突击工作相结合的措施,主要做好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扩面和失业保险费的征收工作。不断完善各项基础性工作,建立并经常刷新各类保险征缴工作台帐。在扩面征缴中充分调动基层及相关部门力量,依靠街办、社区、工商、税务、教育等部门开展征缴,确保社保覆盖面逐步扩大,实现应保尽保目标。
(3)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在各类媒体上大力宣传社保工作新政策、新经验和新做法,展现社保工作思路和亮点。要在街办、社区(村)、学校,通过宣传单、橱窗、板报、上门宣讲等载体和方式,开展各有侧重的宣传,使各类险种的政策深入人心,切实提高社保参保率。
不断增强培训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1)不断开发职业培训能力,完善就业培训体系。以促进就业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不断整合地区内培训资源,丰富培训种类,多渠道开展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2)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完善再就业培训制度,提高再就业能力;继续推动和逐步完善劳动预备制度,对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对进城务工人员开展就业服务,增强其专项技能和城市生存发展能力,提高转移就业质量和效果。
(3)深入开展创业培训,提高创业成功率。实施“培养千名老板,带动万人就业”创业培训计划,为创业者提供培训、政策、技术、信息等“一条龙”服务。更加注重实用性、针对性和灵活性,不断增强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职业转换、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能力。
(4)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强化技能人才的评价工作。在市局的指导下,不断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培育科学规范和公开、公平、公正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
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1)依法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建立“劳动关系主体双方自主协调、政府依法调整”体制,健全以劳动合同制度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为主要方式的劳动关系自我协调机制,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8%以上,普遍推行集体协商机制;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构网络,处理好就业形式中的劳动关系问题。
(2)完善劳动争议仲裁调处机制。推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探索建立更加注重预防和调解、更加注重集体劳动争议处理以及劳动仲裁为主的制度,促进社会纠纷调处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加强仲裁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劳动争议仲裁员职业等级制度。
加强劳动保障系统自身建设
(1)加强工作网络建设。推广完善规范、标准、统一的数据库,建立覆盖全区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立信息技术支撑系统,逐步规范业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提高劳动保障管理服务水平。
(2)加快基层平台建设。适应城镇化进程和劳动保障社会化管理的要求,加强街道、社区(村)劳动保障管理服务机构建设,拓展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空间。
(3)加快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开展劳动和社会保障队伍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劳动保障系统执行力,实现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不断提升。
(4)加强科学研究。针对劳动保障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以应用为主的研究,坚持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建立科研与决策紧密结合的新机制。针对劳动保障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促进劳动保障事业健康发展。
(5)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和其它形式加大社会保障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用人单位和个体劳动者、自由职业者参加社会保险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积极性,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加大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支持和监督,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