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版
下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本纲要根据《中共下陆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区“十三五”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下陆转型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中心城区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二五”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转型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经济下行的压力,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人民和谐幸福为着眼点,以“打造中心城区、建设幸福下陆”的战略统领全局,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我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区位优势空前提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全方位接管团城山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事务,辖区面积从38平方公里扩大至68平方公里,从工业城区向政治、金融、文化中心转变,区位优势和综合实力空前提升。“十二五”期末,全区地方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51.1亿元,年均增长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超过500亿元,年均增长2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计完成4.19亿元(不含团城山区域),年均增长13.2%。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5家,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415亿元,年均增长8.6%;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82亿元,年均增长12.3%;全区限上批发零售企业达到47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66亿元,年均增长12%。

  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等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有色公司、新兴铸管公司等企业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铜及铜产品加工产业群连续五年被列为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有色公司年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进入中国“百强”企业名单;中铝华中铜业公司、新兴铸管公司进入“湖北省百强企业”,大江公司荣获“湖北省百强民营企业”称号。东钢公司停产关闭,一批“五小”企业关停并转,落后产能逐步淘汰。

  现代服务业异军突起。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汽车交易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文化体育、休闲旅游等产业迅速壮大,东方山旅游开发渐入佳境,环磁湖休闲旅游人气逐年提升。我区成功获批全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

  循环经济发展成效初现。以长乐山工业园区为依托的循环经济发展迅猛,园区路网及配套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入园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41家,工业总产值达到90亿元,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下陆区循环经济专项改革试验方案》顺利实施,渣、灰、气“三废”循环再利用实现年产值达12亿元,为争创省级示范园区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成为转型发展新引擎。实施重点招商项目5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8个。实际到资146.77亿元,其中省外资金77.7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8200万美元。外贸出口额预计达到4.4亿美元,年均增长14.9%,经济发展后劲更加强劲。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6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预计完成42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8%,年均增长16.8%。拥有国家级科技孵化器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工作站1家,省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8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我区登记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8项,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01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8%以上。商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市场主体蓬勃发展,从“十一五”末的3671家增至“十二五”末的16307家。质量兴区战略深入实施,全区注册商标526件,著名商标15件,其中新增省级著名商标6件。投融资体制不断创新,大冶有色公司股票在香港成功上市,汇波公司在全市率先登陆“新三板”,三木模具、旗盛电子、昌源智能3家企业在武汉股权交易中心“科技板”挂牌上市。全区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前五名,连续五年荣获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县市区,连续三届(6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

  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城市发展定位更加明晰,《黄石市下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湖北省黄石市下陆区省级森林城区建设规划》和老下陆生态新城规划初步成型。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空前提升,武黄城际铁路黄石北站建成运行,大广高速连接线、谈山立交桥、东方大道建成通车。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沿湖路、发展大道综合改造工程顺利竣工,老下陆排洪港、团城山垃圾转运台完成改造升级。先后实施旧城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还建小区建设等项目26个,完成背街小巷改造、社区环境综合整治、主次干道绿化等项目28个,拆除违法建筑8万平方米。大力实施环境保护和治理工程,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目标,全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4.2%。生态建设强力推进,新建城市公园5个,新增造林绿化面积6433.3亩,森林覆盖率达36.09%。创森创卫活动广泛开展,6家单位成功创建市级园林单位,张家湾社区成功创建市级生态村(社区)。杭州路、广会路被评为省级市容环境卫生美好示范路,桂林北路、湖锦路被评为市级市容环境卫生美好示范路。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推进,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全区“零就业”家庭基本消除,下陆青年创业孵化器被评定为“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中国黄石?磁湖汇众创空间正式启用,我区荣获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全区参加养老保险净增10050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达到23915人,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社会救助制度全面建立。老年大学、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一批养老机构先后建成。荣获省“社会救助示范县(市)区”称号。“十二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120元,年均增长9.5%,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学前教育快速发展,毛入学率达95%。义务教育提档升级,黄石实验中学、铜都小学、有色中学、有色小学等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化学校先后建成,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99%。教育质量跨越式发展,中考“四高一低”综合评比连续五年全市领先,顺利通过省级督导评估和国家验收认定,获评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实现了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小广场的全覆盖。实现社区广播“村村响”,组建了近百支民间艺术团队,铜都合唱团、新星艺术团走进央视,一批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以黄石日报传媒集团等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带动了文化创意、漫画、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应急、医疗救治等能力得到加强,全区千人口床位数达6.4张,千人口医师数达2.8人,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3.7人,我区被省卫生厅确定为全省中医药示范城区。计生基本国策得到较好落实,先后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城区,全省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残疾人事业进步明显,残疾人李莉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刘海军荣获“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陈氏盲人兄弟被评为“荆楚楷模”,横渡琼州海峡的梅立军成为身残志坚的榜样。

  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新增体育场地116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38平米。社区体育器材配备实现全覆盖,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建成并惠及市民。“万人登东方山”、环磁湖半程马拉松等群众体育活动渐成品牌,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省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

  社会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城市社区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11个“村改居”社区开展了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和“六五普法”顺利完成,“十大平安”创建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日趋完善,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多年被评为“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与此同时,统计、森林防火、物价、史志、民族宗教、编制、档案、双拥、消防、交通、青年、妇女、儿童、人防、对口支援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二)“十三五”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但机遇大于挑战。

  “十三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调结构、转方式成为“十三五”发展的新常态。从国际国内的大局看,中央作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有利于我市加快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新格局,在更大范围扩大开放、配置资源;继续实施促进中部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资源型城市与独立工矿区转型等区域发展战略,将为我区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政策支持;省委“建成支点、走在先列”发展目标和“两圈两带一群”、“一主两副多极”发展战略,为我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了有利契机。从自身看,我区作为黄石市地理几何中心,工业基础雄厚,区位优势明显,特别是团城山地区重新划归我区管辖后,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发展后劲更加强劲,将在助力我市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征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大,发展底盘不够坚实,与中心城区地位不相匹配;产业结构不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新兴产业块头较小,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转型升级的任务依然繁重;创新要素凝聚不足,创新驱动能力较弱,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重大项目的有效支撑有所欠缺;资源环境和承载能力不强,节能减排、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的任务依然繁重;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民生福祉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距离,等等。需要我们认真应对、综合施策、切实解决。

  综观大势,“十三五”时期是下陆发挥综合优势、加快建成中心城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调整经济结构、加速转型发展的全面攻坚决胜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新常态、新特点、新要求,保持战略定力,抢抓发展机遇,奋力克难攻坚,开拓下陆发展的新局面、新境界。

  二、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指数,奋力实现“基本建成中心城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

  (二)发展定位

  黄石市委提出,到2018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十三五”末把黄石建设成为鄂东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节点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按照这一战略部署,我区提出到2018年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十三五”期末基本建成中心城区,到“十四五”期末全面建成中心城区,到2049年全面建成首善城区。

  (三)发展目标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力争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分别突破300亿元、100亿元、1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0%、16%、1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多元化产业体系全面建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3亿元,年均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2%。

  ——中心城区功能全面增强。到“十三五”末,城区常住人口突破20万,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进一步优化,建成区域性产业中心、创新创业中心、消费中心、金融中心、大数据中心、科教文化中心等。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4.5年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2.1年以上。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提高到2.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25万人,参加养老保险净增7500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保持在23000人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万元,年均增长10%。

  ——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城区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决定性成效。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普及,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8%。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年均下降4%,空气环境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00天,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率、污水处理率达到市定目标。

  ——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政治治理能力显著增强,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更加健全。全面深化改革和各项试点工作取得制度性成果,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升,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有效维护,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三、突出地域特色,优化中心城区发展布局

  根据片区地域特点、产业发展基础及资源禀赋状况,进一步完善主体功能区规划,着力解决老下陆、新下陆和团城山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二、三产业间占比不平衡问题,推进并逐步形成长乐山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圈、东方山旅游经济圈、团城山—老下陆现代服务业经济圈“三圈”协调发展,把下陆打造成黄石建设鄂东中心城市的战略支点。

  (一)依托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长乐山工业园循环经济圈

  依托长乐山工业园区14.17平方公里范围内集聚大中型骨干企业的优势,重点发展铜产品及延伸加工、机械制造、循环经济等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铜生产加工基地和全省循环经济工业园。具体布局是,以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和中铝华中铜业公司为支撑,在长乐大道以北、长乐山以东加快建成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产业园;创新发展铜冶炼、装备制造业,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以大江集团为龙头,在大广高速以西、长乐山南麓加快建成资源再生产业园,全面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创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以长乐金融物流园、有色物流园等为主体,在长乐大道以南、大广高速以东加快建成现代物流产业园,形成辐射鄂东南地区的现代物流市场。围绕提升项目承载能力,大力推进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建成“两横五纵”路网格局并实现与大冶城西北工业园互连互通,争创省级示范工业园区。

  (二)借力区域融合,打造团城山—老下陆现代服务业经济圈

  坚持区域一体化和错位发展的理念,完成团城山控制性详规与老下陆控制性详规的对接融合,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提高服务品质、供给水平,促进服务业向高端发展。

  加快建设团城山生活性服务业核心区。充分发挥团城山地区作为黄石政治、金融、文化、信息中心的吸引力,加快宝钢、三环等企业退城入园步伐,拓展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建设现代化大型城市综合体,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把团城山地区建成我市宜商宜业宜居首选地。积极引入国内外金融机构到团城山地区设立地区总部、分支机构和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设金融产品交易中心、资金结算中心、金融信息服务中心,把团城山打造成鄂东金融中心。依托团城山区位优势突出、写字楼盘充裕、党政机关聚集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打造现代化办公区。依托渤商所鄂东电子商务交易总部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以“互联网+流通”提升商贸业态,打造鄂东南电子商务中心。以市人民广场、市体育馆、市博物馆、市科技馆、市图书馆等公共设施为平台,大力发展商务会展经济,培育一批高知名度的主题展会和会展品牌,打造成黄石的会展中心。发挥湖北理工学院、湖北工程职院、城市职业学院等大中专院校人才优势,以磁湖汇众创空间为龙头,加快信息服务、软件开发、文化创意等产业成长,打造智力产业园。

  加快建设生态新城生产性服务业核心区。结合东钢厂区搬迁和老下陆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项目的实施,加大土地收储和整理开发力度,推进规划面积8.14平方公里的下陆生态新城建设进程。深入实施生态新城控制性详规,加快道路管网建设,不断提升地块开发价值。按照“产城融合”的思路,坚持“产业集群、功能集成、资源集约、要素集中”的原则,充分发挥黄石北站交通区位优势和产业密度低的发展优势,大力引进一批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外包、中介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加强与团城山、东方山的融合发展,加快打造成黄石生产性服务业核心区。

  (三)深化战略合作,加快建设东方山旅游经济圈

  依托与鄂旅投公司的战略合作,以东方文化园项目为总抓手,推进规划面积18.6平方公里的东方山风景区旅游开发进程。加快东方琉璃宝塔、游客服务中心等建设,重点打造“东方药师圣境、东方养生小镇、东方神异乐园”三大文化特色组团;依托国家级登山步道建设,开辟特色旅游线路,打造全国著名的药师佛道场和中部地区佛教旅游目的地。加大景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配套设施提档升级,争创国家5A级风景区。做好吃、住、游、娱、购一体化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在发展大道、栗山路沿线大力发展农家乐、采摘园等休闲观光农业,并大力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和纪念品,形成东方山旅游休闲产业带。依托东方大道、黄石有轨电车一号线和团城山客运枢纽投入运营,便利游客集散,打造黄石最大的城市休闲公园。

  四、加速产业转型,壮大中心城区经济底盘

  顺应经济转型新常态和产业变革大趋势,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坚持创新驱动,加速产业转型发展。不断完善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强化优势,推进制造业改造升级;突出重点,实现服务业跨越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再造我区产业新优势。

  (一)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以“振兴黄石制造,加快工业转型”为主题,以长乐山循环经济工业园为载体,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集群发展为方向,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的改造,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培育。加快推进有色金属、黑色金属两大传统支柱产业改造升级,积极推动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到2020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做强支柱产业。继续突出有色金属产业的支柱地位,全面升级冶炼及其“三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大力发展铜材料及其延伸加工产业,培育千亿元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支持大冶有色金属公司走集团化、多元化、国际化发展道路,打造千亿元企业升级版,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铜业集团;依托中铝华中铜业公司,以做精铜业为发展理念,以增产提质降本为中心,迅速拉升变压器铜带、高精度引线框架铜带、电缆铜带等铜材延伸产品的产能,年产销规模达到8万吨,形成中国铜业公司加工带坯供应基地;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支持大江公司创建省级技术中心,推进炉渣选矿工艺创新,扩大炉渣处理能力,进入循环经济产业“国家队。力争到2020年有色金属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铜生产基地、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做精优势产业。按照“提质升级、智能改造、兼并重组”的发展思路,加快黑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支持裕兴冷拔等特钢产品延伸加工企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造传统生产工艺、扩大生产品种,优化产品结构。支持山力公司、同大公司等板材加工企业,依托先进技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依靠严格管理,增强自身竞争力。开发高品质的冷轧卷板、涂渡薄板、高档亚光彩板、精密不锈钢冷轧薄板等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力争到2020年,黑色金属铸造及其延伸加工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建成黑色金属及延伸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符合国家、省重点支持的关键总成及零部件产品,重点支持有色聚鑫、纺机等企业做强做优,大力开发高效工程机械盾构机、农用机械、纺织印染设备,全面提升机械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依托武汉汽车高度集中优势,重点发展以轴承坯件、机械坚固件为主的机械基础件,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以三环黄石公司、哈特贝尔、人本轴承等企业为重点,生产离合器、转向器、精密轴承、精密轴承坯件及套圈等产品,形成年产各类汽车零部件50万吨的能力。到2020年,力争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00亿元,提升核心竞争力,形成在中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培育新兴产业。以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主导产业。以捷德万达金卡为龙头,纵向延伸发展金融卡、电讯卡、医疗卡、公交卡等各类卡片,实现“金卡”率先突破,取得国内领先地位,横向带动发展应用软件、卡机具、高清数据线等相关配套产业,形成以点带面、点面并举的发展格局。突出机电一体化特色,以邦柯科技、华信机械等企业为骨干,大力开发机车检测设备、数控激光切割机,水电油智控装置和智能起重运输设备等智能装备产品,培育发展一批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企业。以创新药物大品种为发展方向,以黄石三九制药为龙头,大力发展现代中药和新型医药制剂,推动生物医药企业升级发展,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围绕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市场应用广、需求潜力大的重点领域,加快相关技术装备的研发、推广和产业化,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到2020年,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

  推进产业融合。加快传统行业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重点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辅助制造(CAM)、产品数据管理(PDM)在工业研发设计中的应用,重点推广制造执行系统(MES)、大规模定制、柔性制造系统、工业机器人在生产过程的应用,企业资源规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在企业管理的应用。大力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研发设计平台,集成化电子商务服务,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推广应用搜索工具、RSS、Web、CRM、价值网络,为中小企业提供软件支持和在线服务。

  积极引导制造业企业拓展服务功能。鼓励制造业进入或兼并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外包非核心业务、引入EDI(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商务,建立研发设计+加工外包+品牌营销的价值链条。加快发展民营金融企业,推广PPP模式,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促进金融、保险、物流、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紧密结合。重点围绕物流与供应链、电子商务、金融、人力资源等服务性产业,培育壮大面向工业的信息服务业。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建立政府信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信息综合的平台,实现对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进程的及时沟通和全局把握。

  (二)奋力实现服务业跨越发展

  立足我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找准发展定位,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以建设新兴产业聚集区为契机,以满足辖区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为重点,加大总部经济和高端服务业招商服务力度。不断完善下陆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努力把下陆打造成为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和宜商城区,力争到202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突破百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0%。

  1、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提高分工效率为导向,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服务、工业设计等行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现代物流业。依托现代立体交通,以辐射黄石及鄂东南地区为依托,着力发展门类丰富、规格齐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市场集群。全力支持有色物流、长乐金融物流和农副产品物流基地等项目做大做强,构建便捷、畅通、高效、安全的区域性物流基地。

  金融服务业。加快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金融业扩充数量、延伸触角、拓展业态、创新发展,打造鄂东金融中心。依托团城山的区位优势和写字楼盘充裕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我区的产业优势,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在用地、办公场所租赁、产业发展政策、人才政策和相关配套设施等方面给予支持,有重点的引进总部企业,打造特色总部聚集区。进一步推动企业与银行、保险、证券机构的合作,大力发展信用融资、证券、保险、信托、理财、担保、典当等金融服务产品,鼓励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基金。

  商务服务业。以东钢整体搬迁、老下陆旧城改造和新兴产业聚集区建设为契机,重点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工程设计、管理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等生产性服务业。以磁湖汇众创空间为载体,促进信息服务业企业集聚发展,加快发展软件开发、数字设计、多媒体制作、电子出版物等服务业。

  信息技术服务业。以磁湖汇众创空间等为载体,鼓励湖北奔腾科技等系统集成不断提高信息系统集成能力,促进信息服务业企业集聚发展,加快发展软件开发、数字设计、多媒体制作、电子出版物等服务业。推进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软件产品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协调推进大数据等软件产品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在数字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安居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

  电子商务业。以“互联网+”改革传统商贸业经营模式,鼓励大中型零售企业转型发展,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电子商务零售平台。推进大型企业深化电子商务应用,鼓励大冶有色、美尔雅等大型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向社会开放,逐步向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转型。引进一批专业性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于全区工业和商贸服务业企业,全力支持渤商所鄂东交易中心建设,打造鄂东南电子商务中心。

  会展产业。积极引进培育各类展会和会展服务主体,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会展品牌。重点举办好2017第四届黄石园艺博览会。

  2、大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

  围绕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多样化的新要求,运用现代服务理念、经营模式和信息技术,促进商贸流通、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健康养老、家庭服务、房地产等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商贸流通业。积极对接国内外大型商业集团,按照最新城市综合体设计理念,建设集主题百货、数码广场、超市卖场、特色商业街区、特色餐饮、国际电影院线、动漫电玩城和财税金融区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城市综合体,以满足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优化专业市场布局,改造提升汽车交易、生产资料批发、建材家居、蔬菜水果批发等专业市场。培育新兴业态,发展无店铺销售、3D网上商城、APP销售、商业体验服务、移动网络销售等新模式。优化商业网点结构,加快大型居住区配套商业中心建设,完善团城山地区商贸服务业布局。建设社区商业体系,发展精细化定制、“微生活”、“云社区”等新兴社区服务模式。力争到2020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亿元。

  休闲旅游业。以环磁湖都市休闲旅游、东方山宗教文化旅游两大旅游区,打造东方拜佛、工业遗址、都市观光、生态度假、农业休闲等五条精品线路,培育一批旅游品牌。推进交通、住宿、餐饮、城市绿道等旅游相关配套建设。积极引进国际著名酒店连锁企业,改造和提升现有餐饮酒店业的档次和水平,引导住宿和餐饮业健康规范发展。力争到2020年,东方山风景区、磁湖风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总数达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亿元。

  健康养老业。采取多元投资方式,持续改善和提升下陆福利院等公办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运用市场机制,大力推进投资主体、投资方式的多元化,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机构。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到2020年,我区初步培育形成一批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业呈现规模化、品牌化和网络化的良好发展态势,初步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体育休闲业。以人民广场、黄石市体育馆为依托,争取每年有1-2项国家级或世界级比赛固定举行。依托东方山、环磁湖、柯尔山——白马山公园等开发户外体育休闲项目,建设区域登山健身步道系统,促进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

  家庭服务业。建立惠及城区的家庭服务体系,推进家庭服务业规范化、职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建设。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维修服务、物业管理等业态。因地制宜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社区照料服务、病患陪护服务等新兴态,实施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定向培训工程,加强家庭服务业经营管理和专业人才培养。依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立家庭服务业信息网站和数据库,为城区居民提供信息咨询、供需对接、服务监督功能。

  房地产业。建立以普通商品房为主体的多层次供应体系,发展竞争有序、统一规范、交易安全的房地产市场。优化房地产开发布局和供应结构,适度增加保障性住房和经济适用房,有序引导商业地产开发。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型住宅和绿色环保住宅,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

  (三)努力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使经济发展进入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区,打造黄石科技中心、创业基地。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创业与培育工程,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研究。到2020年,培育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15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品70个以上,信息技术示范企业2-3家,企业研发经费占企业产值的3%;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产学研结合,到2020年,建立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平台21家,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260件以上。到“十三五”末,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84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1%以上。

  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促进政产研学用合作,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建中试基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提高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鼓励企业对科研人员实行股权激励,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制,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黄石分中心。到“十三五”末,全区转化科技成果达到50个以上。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大力培养引进一批在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高技术服务业、教育、医疗卫生和宣传思想文化等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建立人才库和专家咨询团,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到2020年,每万人拥有人才数达到1000人,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全区人数的1/3以上,科技型企业家100名,高级工程技术专家1200名。

  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我区现有国家级科技孵化器、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众创空间,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3所高校为载体,搭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支撑平台,着力打造黄石磁湖汇众创空间,大力发展创业咖啡、创客梦工厂、We+青年创业社区、创业学院等新型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利用互联网技术高效对接供需信息,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众包,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制度环境,完善创业帮扶机制,集聚创新创业合力。创新创业融资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新热情,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多生快长。加强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区农技“110”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为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供平台。到“十三五”期末,全区市场主体总量力争突破14000户,平均每年保持10%的增长速度,实有总量比“十二五”期末增长50%以上,黄石磁湖汇众创空间争创国家级的众创空间,把下陆打造成为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家。

  大力实施品牌强区战略。深入推进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强化政府质量工作考核,督促和激励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强化质量创新,促进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提高,努力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区,争创湖北省政府长江质量奖1个。大力开展质量强企、质量强园、质量强区活动,提升“黄石制造”形象。积极实施区政府《关于实施商标战略促进经济跨越发展的意见》,设立商标专项发展基金,全力支持“名标”争创工作,积极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营造商标发展的良好氛围。鼓励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加大品牌质量的推广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建设品牌文化。支持企业争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品牌价值500强企业,争创国家级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十三五”期末,力争培育1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培育湖北名牌产品20个;力争全区注册商标总量700件,中国驰名商标5件,湖北著名商标20件,黄石市知名商标30件。

  五、统筹“五城同创”,提升中心城区综合功能

  以“五城同创”为抓手,加强城区建设与管理,全面提升城市功能性和生态宜居性,为打造城市空间格局“最”合理、市政设施“最”完善、交通设施“最”便利,服务设施“最”优质、居住环境“最”舒适的首善城区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快城市综合改造,建设活力城区

  通过实施老工业基地搬迁、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推进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城市面貌。完善城市功能布局,科学规划休闲旅游区、产业综合发展区、核心商业区以及商贸教育与高档生活区,形成三轴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创建生活环境美丽、休闲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完备的活力城区。

  推进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完善《下陆区城区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实施方案》,把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与棚户区、城中村、城边村改造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推进新兴管业、黄石纺织机械厂、三环离合器等17家规上企业搬迁改造项目,启动十五冶三公司片、老下陆粮油片、新下陆北村片和楚天家电城片、石门甲、国绣园等旧城改造项目。打造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新典范和现代服务业集约化发展示范区,实现企业再生、产业重构、功能再生、环境重塑、民生改善。

  加快棚户区、城中村搬迁改造。抢抓国家重点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独立工矿区棚户区改造的政策机遇,全面落实《黄石市棚户区改造规划(2013—2017年)》,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启动、三年基本完成”的思路,积极、快速、稳妥地推进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和危房改造,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重点依托黄石众邦公司平台,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30亿元,大力实施煤机、袁家畈片区、刘宪章片区、生态新城、一八二、有色机修厂等地棚户区改造项目,柯尔山社区熊家嘴、向家嘴和五房、有色冶炼厂周边自然湾、皇姑岭社区皇姑垅、陆家铺社区汪家湾和陆家湾、庙宇垴、马鞍山社区沿湖片、上下卫等片区城中村改造工程。到2020年,完成棚改对象5000户,棚改面积达65万平方米。

  推进生态新城建设。推进北至杭州路西延、南抵老下陆大道、东达磁湖路、西接发展大道,总面积为8.14平方公里(其中生态保护区1.9平方公里)的生态新区与团城山的融合发展。引进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入驻老下陆生态新城,建成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重点实施生态新城商务会展中心建设、中小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项目。到2020年,打造1个区级商业中心、1个居住生活服务中心,建设1栋黄石市地标性建筑高楼,逐步将生态新城建设为以生态居住、休闲文化、商务商贸为主的黄石市城市转型示范区。

  推进还建点建设工程。结合我区区情,对拆迁还建实现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统筹货币化补偿和还建房建设,积极推进城镇化和村改居工程。重点统筹湖景花园、长宇新城、蓄美庄、长乐山、陆家铺、庙宇垴、西村、李家拢、袁家湾等开发还建楼建设项目,统筹实施杨家畈、铜花北路、老下陆粮油片地块、铜花南路小区(东方文旅投资)、江南花园二期、宏维天地、嘉泰银河湾、信和?凤凰山庄、天地豪苑小区、风清园小区、美鑫锦秀华庭等商住开发项目,加快实施黄建三公司地块、十五冶三公司地块、团城山城市综合体综合改造开发项目。到2020年,拆迁还建4500户,城区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7平方米。

  (二)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韧性城区

  以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区为目标,统筹建设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构建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系统,推行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建立区域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重大项目的“联合投资、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城区内道路设施、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城市应对各项危机的综合能力。

  优化道路交通体系。围绕打造中心城区,优化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建设骨干路网,完善交通设施配套,全面疏通城区断头路,构建“四纵六横”路网格局,做好区外的交通对接,区内的连通衔接。

  做好大广高速连接线的贯通对接,主动承接顺丰机场的近距离辐射,加强与周边城区交通联系;重点建设苏州路、广州路、上海路、铜冶大道等4条主干路网,新建常州路、东钢中延伸路、香港路。推进发展大道改造,结合长乐工业园区开发推进长乐大道全线贯通,结合东方山景区旅游开发推进栗山大道、东景路二期、东方山环山路建设,提高城区交通承载力;结合老工业区改造和生态新区建设,改善道路路况,到2020年,全面完成区内主次干道的刷黑工程和背街小巷的道路改造。

  构建区内便捷交通体系,实施中心城区人行通道(人行天桥)工程。重点推进区内停车场、充电桩等交通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期末建成立体停车场2-3个,新增恢复社会公共停车场3个,建设蜂烈山新能源汽车充电场,提升区内交通服务水平。依托武黄城际铁路、黄石北站、黄石火车站、大广高速,构建区域性综合交通体系,全面提升城区交通可达性。重点推进团城山综合客运枢纽站、铁黄支线有轨电车工程建设。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以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区为目标,抢抓各城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契机,推进天然气综合利用工程、供电走廊建设、城市应急水源工程等设施建设,提高城区市政设施承载力,加强应对各项危机的综合能力。

  构建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供水管网、服务设施改造工程,增加高层建筑用户水压。加快推进石明甲路、长乐大道二期、紫新路、东方大道、苏州路延伸段排水设施建设项目进度。重点实施有色改水项目,完善长乐山工业园、东方山风景区等供水系统。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撤出引用水源保护区内违规的建设项目,增强应对突发污染事件的处置能力。

  提高城市排水系统能力。实施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排水工程。加快地下管廊建设,建成2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确保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完成新下陆(西港)排洪港建设,实施园门水库、江洋水库、风雷水库下游段7公里排洪港护砌工程,并对郭家湾山塘等5处山塘进行改造,以提高灌溉能力。推进城区二级污水管网建设和旧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到2020年,全面实现城区雨污分流。

  构建安全可靠、清洁高效的能源供给保障体系。供电方面,全面实施7.2平方公里老工业片区的供电设施清理改造工程、影响市容的34千米电线杆及线路改造;加快推进长乐工业园区10kv变电站、工业园区杆线迁移项目建设。供气方面,推进长乐大道、大广连接线天然气管网建设,到2020年,建成长乐工业园区燃气供气中心,实现主城区安装天然气。供热方面,促进新能源使用,推进黄石热力工程,在团城山建设分布式能源站,新增供热能力120吉焦/小时。

  优化公共配套设施。以建设和谐城区为目标,抢抓旧城改造契机,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公共设施共享率。

  优化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园博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启动紫新路群众文化中心、下陆区青少年校外实践体验园、下陆体育馆等文体娱乐设施建设;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建设工程建设;新建鄂东监狱、国防教育基地等公共服务设施。

  加快辖区垃圾中转站、公厕以及环卫基地等项目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容器化贮存、密闭化收运,提高环卫机械化率。建设2-3个地埋式垃圾站,对辖区内80%落后的公厕改造升级。

  (三)加强绿化建设,建设生态城区

  按照《下陆区森林城区建设规划》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绿色下陆建设,建成国家森林城区,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区。

  1、加快城区绿地建设

  继续实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推进城市主要节点和主要道路景观的建设改造,形成点成景、线成荫、面成林的城市绿地景观系统。通过点状小型社区公园、游园,面状风景区和城市公园,带状城市绿道、风景带建设,形成多层次、网络状的绿地系统,打造生态森林城区。

  道路绿化工程。继续推进“五边三化”生态治理示范区的建设,在主次干道两侧范围内大力开展“绿化、洁化、美化”行动。全面清理城市“八乱”行为,加大省级市容环境美好示范路和绿化样板路的创建力度。大力推进下陆大道(纺机段)、铜花南路绿化带改造项目建设,配合落实长乐大道节点绿化和团城山区域人行道绿化等建设任务。期末完成主要路段老化苗木的更新工作,完成环磁湖路和环东方山路绿化带及景观绿地建设,打造城市绿道40公里。

  社区绿化。结合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开展环境优美街道、生态文明社区和绿色单位创建工作,推进立体绿化,开辟新的休闲活动园地。期末完成10个社区“三小”(小游园、小广场、小森林)建设,建成向家山公园绿化广场及一批群众性游乐场所、社区休闲游乐公园,推进小区绿化全面实现提档升级。

  立体绿化及屋顶绿化。提升绿化景观效果,拓展绿化空间,积极开展立体绿化及屋项绿化建设。

  坚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按照《下陆区森林城区建设规划》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绿色下陆建设,实现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8%的目标,建成国家森林城区。全面实施植树造林,做到每年有计划,树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在85%以上,尽责率在80%以上;加强园林绿化广场、风景区、公园景点、道路绿化带及社区园林绿化的管理和养护,积极组织认栽认养树木,在市民中形成爱绿护绿风气;新建住宅小区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30%以上。

  2、加快城市景观建设

  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迅速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的绿地率,提升城市景观风貌品质,构筑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空间景观结构。

  休闲旅游公园。全面建成骆驼山公园、团城山公园、磁湖湿地公园、柯尔山—白马山公园、卫王湿地公园,实施蜂烈山公园、向家山公园、王寿公园建设等项目;完成20公里登山步道建设,推进环磁湖风景带、磁湖景观绿化、环东方山慢行道建设;策划三山连通二期工程、圆门景区公园等项目。

  工业遗址公园。结合老工业基地搬迁和企业“退城入园”,打造东钢、有色、下陆火车站等工业遗址公园。2020年,建成一座占地约50亩,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东钢老工业历史展览馆,完成对下陆钢厂和十五冶上世纪80年代约20万平方米的生活区住宅与公共建筑的保护修复工作,打造辖区工业旅游品牌。

  3、加速生态环境治理

  以服务经济、优化环境为主旨,整合各方力量,努力提高环境质量,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服务下陆经济发展,建设“幸福下陆、美丽下陆”。

  推进“五城同创”。规范城区市容市貌管理方式,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全面清理城市“八乱”行为,进一步加大省级市容环境美好示范路和绿化样板路的建设维护力度,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区。

  推进节能减排。集中力量对辖区内涉重、涉危、化工等高风险企业的污染隐患排查和整治,引导排污企业退城入园。支持企业生产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低端产能,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推进园区循环经济链条的建设完善,实现工业废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新建长乐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大冶有色公司工业污水环保处理中心,建设排污管网等环保基础设施。实现区内环磁湖、大冶湖污水治理截流,力争到2020年达到四类地表水质标准。大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确保2020年空气中PM10年平均指数比2015年降低20%以上。

  推进生态项目建设。积极开展绿色矿山创建活动,创建率、达标率均达到100%。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启动重金属土壤修复工程、江湖贯通工程,打通青港湖和磁湖的地下连接,实施有色周边区域环保避险项目、环磁湖生态升级改造项目、长乐山和黄荆山开山塘口修复治理项目、下陆区防洪抗旱治涝减灾项目、张家湾绿色农业旅游产业化项目。积极向省国土资源厅报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立项,争取中央、省、市财政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全面完成辖区所有废弃开山塘口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四)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智慧城区

  抓住黄石市建设智慧城市契机,整合运用通信、信息技术,提高城区信息化程度,建设信息网络通畅、城市管理高效、科技应用普及的智慧城区。

  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实现管理系统大集成。提升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承载能力,完善城市宽带主干网络,建设以光纤、3G/LTE网络为主的传输骨干网,加快新一代互联网建设,统筹规划和推进IPv6商用建设,继续实施村村通信息工程,提高“村改居”社区网络通信能力,提升城市服务发现、服务组装等功能,提高跨平台、跨地域的服务能力。

  构建智慧下陆政务体系,实现建管业务大贯通。以惠民便民为宗旨,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科技、数字城管、环境保护等国计民生为重点,建设智慧城区数据中心,建立数据共享评估体系,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公安、财政、民政、环保、文化、卫生、教育等不同部门间数据最大化共享和协同工作。

  推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实现信息化广覆盖。抓好“数字城管”工作,建成覆盖全区的管理系统。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完善区级电子政务平台,利用“云计算”、“虚拟化”等先进技术,将所有政府网络统一成核心网、政务网和公众服务网三种不同安全等级的网络;建立动态安全防御体系,形成全网实时安全态势,对核心数据的访问进行安全审计,建立分级应急响应中心,防御所有网络违规、入侵和破坏行为。

  利用信息化平台,大力发展智慧产业。着力强化三网融合、光纤到户、无线下陆、物联网等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联想云计算中心、物联网中心、移动互联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智慧电网产业基地、智慧园区建设,以及各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夯实智慧产业建设基础。重点实施下陆区智能城市建设及管理项目。重点发展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和应用的4G接入网络设备、LTE接入网络设备,推进无线技术在智能医疗、智能养老和移动安防以及智慧交通等新领域的应用和延伸。

  六、全力改善民生,提升中心城区生活品质

  坚持共享发展,构建更加多元化的民生及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增强特色文化、生态文化、本土文化软实力。

  (一)科学谋划教育事业,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深化教育体制和机制改革,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全面实施学前教育普惠政策,普及高中教育,支持职业教育,开展特色办学,推进教育公平化、均衡化、现代化发展,确保“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教育强区,基础教育水平在全市争一流、全省有影响。

  深化教育改革,确保协调发展。全面实施学前教育普惠政策,推进幼儿教育管理机制改革,全面提升办园质量,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全力做好中小学防流控辍工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向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延伸,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扶持优质民办教育机构,促进民办义务教育。

  增加教育投入,确保快速发展。以政府投入为主,引导社会投入,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全面实施“改薄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基本现代化。在财政按生均经费投入、学校按使用支付教育经费的情况下,逐步提高生均经费标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十三五”期间,继续推进下陆辖区中小学改扩建工程,实施下陆生态新城规划区内中小学建设工程;有效对接湖北理工学院发展规划,优化湖北城市职业学校发展环境。

  完善教育体制机制,促进优质发展。以创建教师“县管校聘”国家示范区为契机,以全力打造名校长、名教师、名学校为目标,创新“两联一走”形式,探索“联校走教”与“联校网教”相结合的路径,内培外引,提升师资队伍质量,探索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科研先导工程,完善教育科研组织网络、管理网络、课题网络体,加强课改与教科研有机结合,整体推进区域性教育科研,充分发挥教研对教学工作引领和带动作用,努力使课改与教研相结合。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开展特色办学,突出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足球文化“两大重点”特色。巩固“五改”高效课堂模式,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办法,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提高学生生命质量理念与学生身心素质。

  (二)丰富文化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满足群众多元需求

  按照“聚落化”布局、“标志性”规划、“可达性”建设的原则,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积极引导文化活动直接与群众对接,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成下陆区文体中心,在各街道和部分大型社区建立全民健身中心,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健身运动设施。打造以东方山禅宗文化为引领的佛教文化、以生态休闲为主体的绿色生态文化、以历史人文风貌为特色的本土传统文化等三大文化特色,擦亮一批文化活动品牌,营造全区浓厚的文化活动氛围。

  完善基础硬件设施,拓展文体活动空间。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重点建设黄石多功能体育健身中心、下陆游泳馆、国家级游步道,下陆区群众文体中心、紫新路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下陆城市雕塑群。盘活存量资源,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鼓励社会力量新建数字影院,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政府以购买服务、补贴等多种方式予以支持。建立一套完整、科学、长效的全民健身工程(点)使用与维护管理体系,做好健身工程资金、人员、制度保障。到2020年,实现老社区的文体设施设置达标,加强小区文体设施同步配套建设,达到人均活动场地2平方米,新建小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各街道、社区至少建立一个全民健身中心。

  创新文化服务方式,丰富群众文化内涵。建立由政府规范指导,专业机构具体承担的综合文化服务体系,打造社会化、市场化的服务机制,创建省级公共服务文化体系示范区。提高稽查执法水平,净化文化市场,加大对校园周边整治力度,强化重点文化经营场所监督管理。“十三五”期间,开展中小型文化活动不少于20余次,公益大型演出活动和送文化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活动10余次;馆内藏书达到10万册。

  培育全民健身理念,发展群众体育运动。全面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推进群众体育活动社会化、生活化、多样化、科学化、制度化。到2020年,全区要力争形成2个在全市范围有较大影响、深受群众欢迎的大型群众性活动(赛事)“品牌”,体育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70%以上,国民体质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的人数占总人口的80%左右,各种体育社团或运动协会达20个以上。

  提高全体公民素质,更好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完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规划,构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体系。做好非遗《文物法》宣传,挖掘与整理辖区历史文化名人及相关资料,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整理、申报等工作,加强对我区现有非遗的建档、登记、维修与保护,继承发展王寿牌子锣、詹本六牌子锣等品牌。“十三五”期间,重点规划建设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展示中心,建成东钢老工业历史展览馆,做好下陆老火车站的保护工作,建成下陆火车站博物馆。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民生服务质量

  建立社会救助、社会管理、灾害应急救援、社会扶助、优抚安置、区划地名服务、公共服务管理等八大体系。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推进“医养融合”试点建设,加快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提升残疾人保障水平。

  促进就业,完善人社服务体系。充分调动社会资本,激发市场活力,以创业带动就业,特别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全面落实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十三五末,力争实现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年均增长1.3%,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达98%以上,“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持续为零,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8%。强化培训,加快建立全区统一的涵盖各业务领域、各类服务对象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参保缴费的便利性。

  注重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着力发挥社会保障“减震器”的作用,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落实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和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争取十三五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累计净增7500人。

  医防结合,推进“健康下陆”建设。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实现居民健康卫生计生服务“一卡通”。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和群众满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活动。重点建设东方山、铜都、新下陆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套设施,完成团城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工程,协调推进市中医防治传染病临床基地、中医院老年康复中心、五医院烧伤外科大楼、有色总医院老年康复中心、老下陆医疗康复中心、黄石市康复疗养中心等项目建设。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残疾预防行动计划、残疾人重点项目康复计划;全面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完善“十五分钟康复服务圈”。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大力弘扬中医药特色服务,逐步推进医养融合工作,努力争创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到2020年,全区千人床位数达到6.8床以上;全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2人,注册护士数达到4.1人,医护比例达到1:1.28;全区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以上。

  坚持国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按照“三个不变、四个到位”的总要求,全面落实“全面二孩”生育政策,严格控制政策外多孩生育。积极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不断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全面落实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大力开展幸福计生关怀关爱行动,努力提升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能力。加强计划生育协会、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建设。

  多措并举,提升民政保障水平。建立社会救助体系等八大体系。完善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建立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依法切实解决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问题,提高残疾人教育普及水平。依法推进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与辅助性就业,实施残疾人及家庭就业增收工程。“十三五”期末,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占全区常住人口的2.5‰。

  (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按照“做强街道、做活社区、做实网格”的思路,科学厘清部门、街道和社区的职责,建立健全定位准确、职能清晰、权责统一、分工合理、服务高效、执行有力的组织架构和综合服务管理体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充分激发社会发展活力。

  夯实基础,创建社区治理体系。以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以巩固民主选举制度为基础,以民主管理为重点,健全组织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基层民主自治的社会管理体系。加强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到2020年,完成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达标建设项目,提升基层社区治理能力。

  创新机制,健全社会矛盾化解机制。提升综治维稳管理水平,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深化信访、调解制度改革,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机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五个一”矛盾化解机制,健全“四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坚持网上受理信访,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提高依法终结案件息诉罢访率。

  强化责任,完善安全监管体系。加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实现城区治安监控系统全覆盖,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遏制辖区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实施健康中国建设战略,坚持“4个最严”准则,加快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技术支撑、应急处置、社会共治、信息化“五大保障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积极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区。到2020年,我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15年下降30%。

  七、全面深化改革,增强中心城区发展活力

  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紧紧围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对市场进行“负面清单管理”,对政府进行“权力清单管理”,对社会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依法行政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行政权力合法性审查,以行政权力运行法制化、规范化为核心,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切实履行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管理职责。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优化审批流程,严格实行行政审批“准入制”,未列入目录范围的一律不得审批。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积极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和监察、审计的监督作用,加强民生通道、网络问政等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强政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完善公务员管理配套制度和措施,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严格遵守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实行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规范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完善执法程序,落实执法责任。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壮大市场主体

  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制定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政策,健全对非公经济的开放制度,鼓励非公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构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落实企业投资自主决策权,最大限度地缩小政府投资许可范围,及时调整和下放项目核准权限。加快发展民营金融企业,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为中小微企业通过市场有效获得资金创造良好条件。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引导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区域集优债,实现直接融资。

  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政府预算管理体系,着力提高财政预算效率。完善预算管理体制,强化预算管理约束。创新财政专项资金统筹使用机制,设立特色生态产业扶持资金,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完善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市场统一和公平竞争的优惠政策、补贴措施和规章制度。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健全市场价格实时监测预警体系,加大反价格垄断、反价格欺诈执法力度。

  (三)深化社会领域改革,推进依法治区

  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创新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机制,引导现有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和管理。重点培育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党团组织和工会、妇委会,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行业约束。加快行业协会与党政机关“五脱钩”。支持和发展志愿者服务组织。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区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建立健全居民监督机制。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生态环境决策和监管制度,加强生态文明考核制度建设,建立生态补偿和生态资源有偿制度。引导企业自觉遵守有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规。依法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的发展。

  (四)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司法公正

  树立司法权威。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规定,回归司法职权的专属性、独立性、合法性、公正性和终局裁判性的权力属性,加强内外权力协调配合,达到支持司法,树立司法权威,保证司法公正的目的。

  强化司法公开。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执法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杜绝暗箱操作。加强法律文书释法说理,建立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制度。保证诉讼参与人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有力支持诉权的顺畅实现,引导公众对公正的价值取向形成科学的判断。

  强调司法民主。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公民陪审权利,扩大参审范围,完善随机抽选方式,提高人民陪审制度公信度。拓宽人民参与司法渠道,解决司法公正与人民陪审制度“最后一公里问题”。

  明确司法功能。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体制机制。确保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完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完善审级制度和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庭审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司法监督,落实司法责任,转变司法作风,杜绝司法腐败,促进司法廉洁。

  八、保障措施

  本《规划纲要》是全区2016年至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区建设的蓝图,经区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由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要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责任明确、高效协调的规划实施机制,凝聚改革发展整体合力,推进规划顺利实施。

  (一)加强党的核心领导,强化决策监督

  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强化区委全会决策和监督作用。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干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认真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进一步升腾下陆发展气场。

  (二)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协调衔接

  编制实施好区级专项规划和街道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应成为本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各街道办事处依据区级规划纲要,组织编制和实施本区域具有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本《规划纲要》与市级《规划纲要》的衔接配合;建立本《规划纲要》与我区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区级专项规划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科学合理。

  (三)明确政府职责,分类引导实施

  本《规划纲要》提出的产业发展措施,主要依靠市场主体自主行为实施。政府主要履行市场监管职责,维护公平竞争,不得干预市场机制正常运行;政府要加快推进制度创新,调整完善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本《规划纲要》确定的社会事业领域的任务,必须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对生态环境公共安全方面任务,主要通过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力实施。

  (四)加大财源培植,保障民生为本

  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合理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各级财政支出的比重。改进政府投资方式,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增强政府指导和调节的针对性。构建反应迅速、协同高效、处置有力、保障到位的应急体系,提高应对经济运行中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推进人才建设,引导人才集聚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进一步加大紧缺性人才引进,制定出台紧缺性人才引进办法,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着力引进各领域专业型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创新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建立有利于人才向基层一线聚集的政策,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力争到2020年,全区保持四万人才总量,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的70%。

  (六)突出重点领域,强化项目支撑

  为了实现本《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必须结合本区资源优势,策划建立并滚动更新“十三五”重大项目库,初步规划建设项目223项,总投资约900亿元,其中,现代服务业项目105项,投资550亿元;先进制造业项目72项,投资约216亿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9项,投资64亿元;生态环境建设项目9项,投资28亿元;社会事业发展项目18项,投资42亿元。

  (七)改进组织管理,建立评估机制

  强化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将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加强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分析,适时组织规划中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