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版
省非遗-王寿牌子锣
在东方山脚下,有一个青山环抱的小山村,每到闲暇时,小山村一派锣鼓喧天、唢呐齐鸣景象,原来这是小山村的村民们在排练民间传统的牌子锣。没想到,这原始的民间“玩意儿”经过村民百年传承,终于在2007年6月9日正式录入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名录,小山村更加热闹了。
王寿牌子锣:远近闻名的锣鼓之乡
小山村因他们的祖人王寿而得名,位于下陆区东北角东方山脚下,全村140余户共600多人口。让记者没想到的是,通向小山村的竟然还是一条机耕路,用村民的话说,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一般人想进入王寿自然村还真的有点困难,因为那里没有班车。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封闭的小山村,牌子锣却远近闻名,方圆几十里,谁家有个喜丧事,或哪家单位有个什么开业庆典,都会想到王寿村的牌子锣。于是,王寿的牌子锣就从东方山脚下一路敲来,把喜庆、快乐和热闹带进了千家万户,王寿牌子锣的锣声也因而声震四方。7月9日,记者慕名再次来到王寿自然村,小山村还是那么的静谧与安详,树林还是那么的翠绿。在民间艺人王恒家里,王恒正在摆弄着心爱的乐器,不一会儿,家中就聚集着许多爱好牌子锣的村民,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谈的都是牌子锣,让记者真正地感受到了这种民间艺术在村民生活中的地位是如此的重要。
布局折叠编辑本段
王寿牌子锣的第五代传人王恒介绍,王寿牌子锣每代一传就是两套,最盛时期达到四套之多。按原来的乐队编制,一套单竿16人,双竿32人,以此类推,王寿牌子锣的乐手高峰时达到一百多人,这在只有百余户的王寿湾,可以说家家都有会摆弄牌子锣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一般情况下,出场的多为12人组成一套,分打击乐和吹奏乐两种,如鼓、板鼓、板、大锣、小锣、马锣、钹和唢呐、笙、笛子等,二者相互配合,相映成趣,构成一个有鲜明特色和主题的音乐体系。村民还讲,王寿牌子锣有许多优良传统。村民在学习锣鼓的时候,即是半夜三更如有人练锣,村民也不会埋怨锣声影响休息。由于乐队队员都是由地道的村民组成,散即为农人,聚便是乐手,管理上是松散的,平时各忙各家的农活或家务,只有学习或排练或有演出活动时,大家立即从村头村尾汇集在一起,谁都不会无故请假缺席,而且纪律十分严明,如乐手在打锣时不准吸烟,遇白喜事即使主人讲礼摆出了凳子也不能坐,一律站着演奏以示对主人的尊重。
历史发展折叠编辑本段
一百多年来,王寿周边的十里八乡,凡有红白喜事、龙灯会、庙会、祖祭、唱曲等,都可以听见到王寿牌子锣大吹大擂或小吹小打的声音。其足迹不仅踏遍了大冶、阳新、鄂州城乡,还延伸到了浠水、蕲春、武穴、黄梅等地,在鄂东地区有口皆碑。
原生态牌子锣:起源于尧舜,兴于隋唐,盛行清未
牌子锣对于许多上了年纪或从农村来到城市的黄石人来说,并不陌生,在西洋乐器还未在国内流行的时候,牌子锣几乎成为民间一切活动中的主角,敲敲打打十分热闹,是地道的民间乐器。毕业于“老三届”的王恒对牌子锣的研究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说,牌子锣是流传在我国南方的以演奏曲牌为主的民间吹打乐,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十分流行,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打法和表演技巧。清朝同治年间《大冶县志》记载:“大冶的祭祀音乐民间称牌子锣,实属吹打乐,用工尺谱传承。”
据史料记载,鼓乐起源于尧舜,兴于隋唐。相传公元619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将尉迟恭,以威风锣鼓布阵,一举大获全胜,继而流传于民间,用于喜庆典礼、社火、迎神祛邪等场合。管乐在这里主要以唢呐为主,曲调高雅,婉转动听,多与鼓乐交响,也可以独奏小乐。据专家考证,唢呐是元代时由阿拉伯人传入我国的,明代已经普遍盛行。明代《三才图会》一文中说:“唢呐其制如喇叭……当是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到清末民初,鄂东一带开始盛行。
王寿牌子锣是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9年),由王全耀传入王寿湾的,至今已经流传了百年,传人六代。
锣鼓声声:传承不息、代代相传
在王恒家中,至今还珍藏着第一代王寿牌子锣人留下的曲谱及唢呐、三节号、鼓板、鼓架等一批乐器。这些曲谱和乐器传承了百年,如今有的污损发黄,有的锈迹斑斑,足以见证王寿牌子锣曾经的辉煌和沧桑。
王恒告诉记者,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王全耀由于幼年体弱多病,十二岁时被父母送上东方山弘化寺,拜在中公大和尚门下当俗家弟子。中公大和尚不但佛学知识渊博,且精通音律,擅长佛教音乐和牌子锣音乐。在中公大和尚教诲下,二十岁时便能熟读牌子锣的各种曲谱,能熟练掌握各种乐器的演奏法。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7年),22岁的他将牌子锣传入自己的家乡王寿湾,并组建了第一支由同龄人组成的王寿牌子锣乐队。
之后,王全耀一一将王寿牌子锣技艺传至第二、三代牌子锣人。解放后,牌子锣还在大江南北敲响。“文革”期间由于破“四旧”,牌子锣渐渐处在封闭时期,但是,那个年代,每年都有人参军,每到参军的时候,亲属和村人是要热闹一下的,于是,大家还是想到了牌子锣,当新兵身穿新军装,戴着大红花,大家簇拥在一起时,牌子锣就跟着吹吹打打,十分热闹,将新兵送上征程。实际上,牌子锣禁而未禁,只是一年当中村民们很少拿出来痛痛快快地乐一回。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未,村里几个热心人又把牌子锣给翻了出来,这时,王恒在继承一些传统演奏技巧的基础上,对现代牌子锣的演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增添了牌子锣气势的同时,又适时将流行音乐改编成牌子锣曲调,要求乐队不仅要能演奏《五马》、《二畈》、《朝阳歌》等优秀传统曲目,还要能演奏<茉莉花>、《走进新时代》等当代流行音乐,不仅满足了不同受众的欣赏需求,也极大地增强了王寿牌子锣的活力。
保护状况折叠编辑本段
2002年,王恒将一些斑驳破损的祖传曲谱加以整理,编订成新的<王氏锣谱>,与其他地方牌子锣明显不同的是:《王氏锣谱》现录入的所有曲目均能被现代乐手熟练演奏。村民说,当初在学习曲谱时,还真费了一番工夫,如今人人都能倒背如流。记者在王寿村看到,83岁的王义函老人仍然精神抖擞,一曲唢呐声仍然高亢燎亮,引人入胜。
2006年4月,负责王寿村宣传工作的刘玉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到牌子锣的重要性,开始实地考察,从锣普、乐器、队员到历史等等,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在相关部门帮助下,终于在2007年6月9日,王寿牌子锣正式录入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名录。
演奏方式折叠编辑本段
牌子锣的演奏方式主要有三种:打牌子、川打、奏小乐。打牌子是指用唢呐演奏曲牌,配上锣鼓,演奏时鼓手居中,京锣、小锣在右,钹在左,马锣在中于鼓后,唢呐在后排。川打有专用的曲牌和锣鼓,唢呐曲牌只有“大开门”、“中开门”、“小开门”三种,而锣鼓经则有“黄板头”、“七除头”、“斗笠筋”等十三种之多,演奏时唢呐不能停,锣鼓按板眼不断更换锣鼓经,满吹满打,特别热闹。奏小乐一般适用于上香、祭礼、拜寿、拜堂等场合,主要乐器为笙和笛子,配以响铃、锣鼓,曲调十分优雅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