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长者版
抢抓风口 加快转型 下陆助推传统制造业触“网”上“云”
日期:2020-10-29 来源:下陆区全媒体工作站    
抢抓风口,加快转型发展
下陆区以工业互联网为抓手
以制造业为主战场
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下陆答卷”

传统制造业遇上工业互联网
可以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这里有众多答案☟☟

在美尔雅

一套衣服版样,只需要10秒就可以出炉,速度是一个熟练制版师的上百倍;

在人本轴承

每个轴承拥有一张“电子身份证”,实现全程追溯,经过数据比对,可以将不合格产品及时“揪出来”;

在中冶南方

一个高空智能摄像头,可以看清楚100多米外罐体的一颗螺丝钉是否松动,这样的智能“安全员”随处可见;

在新兴管业

打磨机器人、喷锌机器人、切环机器人轮番上阵,代替人工作业,实现智能化生产。

工业互联网
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站在“风口”迎风而上

27日上午,美尔雅公司,一条智能化生产线,正在加紧建设。电子显示屏、自动化吊挂系统,显示这条生产线与众不同。






美尔雅公司工人正在新改造的智能化生产车间调试设备

  

38岁的姜凤霞,轻点平板,屏幕上,衣服版式、型号、面料、尺寸等信息一清二楚。“以前我们都是拿着纸,把产品信息传来传去,现在看屏幕,清清楚楚。”姜凤霞说。
  
信息传递从纸到屏,小小变化,是美尔雅公司推进工业互联网升级改造的一幕。“智能化升级改造,势在必行。”美尔雅公司技术项目负责人卫思想表示,目前,服装行业行情低迷,与此同时,市场发生变化,个性化私人订制服装兴起,销售占比日益提升。在老生产线,接到数十单的私人订制订单就饱和了。
  
“一件衣服的生产数据,就是一整套信息,我要把单个信息传递到760道工序、数百名工人手中,靠传统的打印单,这就是一个繁琐浩大的工程。私人订制订单,对智能化水平非常高,这是来自市场的倒逼。”
  
制版,是服装生产企业的关键环节,根据客户身高、腰围、袖长,设计出最合适的版型。一个成熟的制版师,一天最多只能出8套衣服版样。如今,在美尔雅公司,只要轻点鼠标,输入数据,10秒钟,1个版型就“新鲜出炉”。
  





美尔雅个人定制系统


更神奇的是在客户下单环节。卫思想拿出手机,给记者演示了一个功能:客户网上下单,可以对衣服颜色、纽扣、面料进行自主选择,通过3D衣服模型,及时把衣服效果显示出来,一键自动化生成个性订单。卫思想说,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与传统制造业相加,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什么要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大势所趋、政策所驱、转型所需。”下陆区科经局局长张红莲语气坚定。她认为,数字经济浪潮席卷而来,能不能抓住这一轮工业互联网发展机遇,是决定黄石制造业未来生死存亡的大事。要把数字经济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招,迎头赶上、抢占先机,以数字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
  
“把工业互联网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切入口,坚持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引领,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是必由之路。”张红莲说。
  
抢抓机遇   搭乘快车
 
触“网”上“云”,给企业带来了什么,答案是:实现了降成本、增效率、提质量、强动力。
  
今年1-10月份,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黄石人本轴承却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订单不降反增,同比增长了30%。
  
在人本轴承
屏幕随处可见






人本轴承为每个产品打上电子身份证


“我们每个产品都有一张电子身份证,从进厂到出厂都有数据记录。”公司技术部部长闫慧菊说,企业在每台设备上安装了传感器,实时采集、传输数据到云平台。
  
“把数据用起来。”闫慧菊举例说,他们在机器上设置尺寸参数,经过检测环节,机器自动检测,发现产品数据不对,可以立即把次品“揪出来”,还可以追溯到是哪个生产环节出了问题。
  
在中冶南方(黄石)气体有限公司,一套智能安全管理系统正在“上岗运行”,2个单价20万元的鹰眼摄像头,成为厂区的“安全哨兵”。
  
作为一家工业氧气制造企业,对生产环境要求极为严格。“二三十米高的储气罐,爬上去都要半天。人工巡检排查,耗时耗力。”公司安环部主管邓春林说,通过高清摄像头,他们可以拉近镜头,看清百米外的细小场景。“小到一颗螺丝钉是否松动都可以看出来。”在氧气输送管道上,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如果温度低于零下5摄氏度,将自动关停,停止“送气”。通过生产指标的数值设定,超出有关数值就会自动报警,可确保生产更安全。
  
在黄石新兴管业有限公司,一根直径1.2米、长6米的球墨铸管,稳稳当当躺在生产线上,机器人伸出机器臂,转动砂轮,十多秒,铸管接口处打磨完毕,光滑如镜。另一条生产线,打磨好的铸管,经过自动喷锌、喷漆等多道工序,送入货场,等待装运。
  





在黄石新兴管业,机器人打磨铸管


“我们原来切环、打磨、喷锌、喷漆等工序,全都是人工操作。现在全部是机器人上阵。”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李跃明说,智能化、自动化改造,让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提升了不少。
    
“下陆制造”迈向“下陆智造”
 
“主动触‘网’上‘云’,让企业尝到了甜头、有了奔头。”黄石人本轴承公司董事长陈思钱说。
  
从2016年开始,人本轴承陆续投入近6000万元用于智能化改造,将数据变成生产力,提升企业效能。2016年改造之初,企业380多人、年产值仅有6000万元,而到2019年底,210名员工创造的年产值超过1.3亿元,人均产值提高了3倍。
 





人本轴承为每个产品打上电子身份证

 

凭着过硬的产品质量把控,人本轴承今年顺利中标中车集团的地铁轴承生产。如今,企业客户包括西门子、博士、三一重工、徐工等国内外知名大厂商。企业计划用2-3年时间,投入3000万到5000万元,继续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打造智能工厂。
  
“机器人可能是最熟练、最敬业、最合格的工人。通过技术加持,我们将努力让生产更加标准化、稳定化。”新兴管业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李跃明说,通过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升级改造,新兴管业产品质量不断提升,深受客户青睐,产品大量销往科特迪瓦、科威特、巴拿马、南非等国家和地区。铸管还多次应用于如南水北调工程、港珠澳大桥等国家级重点工程项目。
  
“我们将在工业互联网上下功夫,让生产更加安全便捷高效。”中冶南方(黄石)气体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飞表示,企业将加大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升级,实现一键化全流程生产,向智能工厂、标杆工厂迈进。
  
传统工业插上互联网翅膀
将飞得更高更远
  

近年来,下陆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先进制造之城、创新活力之城战略部署,促进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一批传统工业企业走上了工业互联网提升发展道路。


人本轴承、捷德科技互联网智能化项目应用,实现了工业生产大数据可逆追溯、高效处理;中冶南方互联网控制中心项目加速推进,为实现智能化无人工厂打下坚实基础。2019年,华中铜业、新兴管业等一批企业获得企业上云专项奖补。


  

“互联网+工业,让传统工业企业找准了方向,走上了新路。”下陆区科经局局长张红莲表示,该区企业上云、智能化改造积极性高涨,截至目前,该区有华中铜业、新兴管业、中冶南方等14家规上企业“上云”,仅去年就有8家,占全市的三分之一。该区力争到2023年实现全区规上企业智能化诊断、上云全覆盖。


方向既定,铿锵前行

“我们将建好一个园、织好一张网、铺好一条路。”下陆区区长汪勇表示,全区将认真贯彻落实《黄石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长乐山工业园、临空跨境电商产业园、工业互联网平台“两园一平台”为依托,加快完善政策配套,不断抢占工业互联网园区建设发展新高地,努力打造黄石工业互联网先行区